约8800字。成都市2007届高三语文总复习研讨会(整理稿)
【语言识记和语言表达】——成都树德中学 李 丹
一、命题特点和趋势
1、2006年考试大纲中“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改为“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一定”改为“常见”,调整更为科学考查对象更加明确,训练有范围,让考生心中有数。
——预示着语言运用类题将以常规题型为主,兼顾创新,极有可能回到以前的考点和题型。
2、取消加星号的内容(包括标点符号、文学常识,特别是重要的作家及作品),成语改为熟语,出题选择面更广,但初次考查所占比例不会有太大变化,对考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赋分和难度也不会陡增。
——在模拟试题和平时训练中需要兼顾这点变化。
3、考纲取消了各个考点分值的规定,赋分灵活,结构多样,题型开放。语言知识中考得最多的点是:字音、字形、成语、病句,前两者属识记,后两者属应用;语言运用则是高考创新题型的“试验田”,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能力层级高,逼近对语文学习的终极能力(即准确娴熟的语用能力)的考查,试题从以往注重形式上的技术性操作,转向哲理的思辨性、语言的功用性。
——从每一次定时整体训练、阶段性考试到诊断性考试、最后冲刺阶段模拟考试,备课组注意对题型的检索和涉猎范围,注意摒弃教师个人好恶习惯,研究近年高考创新语用题型,收集课改地区中考语言运用类题型,保持对这类试题关注的敏锐度。
4、单纯识记类语言知识题减少,对知识运用能力考查得到加强。
——字音字形强调以识记为主,以规律技巧为辅;而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病句这些专题,则强调在大量积累和一定量练习的基础上,累积实战经验,揣摩掌握必要的技巧规律。
5、语言材料关涉现实,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注重题目的生活情境化。
——如果学生能对社会的热点、现实的焦点类的事件熟悉,那么,无疑有助于学生在遇到类似题目时,能回忆和重构生活情境,从而有助于表达的准确生动。
二、2007届考情分析
(一)学生层面
1、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缺乏激情,投入较小,分数极不稳定;
——高考语文拉开差距的往往就是这一部分的发挥,考前复习最易见成效的部分。
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应有的语言知识积累,没有建立系统完整的语言知识体系;
——夯实基础,板块梳理,编织知识网络,量化蚕食,化整为零,持久作战,游击迂回
3、语言表达审题马虎,表达粗造,书写潦草,缺乏检查意识,答题凭经验和感觉,理性的字形思维没有形成;
——规范答题步骤,强化“审读题干”和“草拟答案”两个环节
(二)教师层面
1、语文基础知识浩若烟海,虽千淘万滤,也难免挂一漏万;
——精讲突出典型,多元化组合习题,精选语言材料,定时循环温故知新,关注语用类创新题型
2、专题复习手法单一,无法完全让学生过手,老师真正放心。
——以学生为主体,追求实效,改变考测手段,平时考测回避客观性试题,多选择一些主观性练习,如听写、填空、抄写等
三、复习策略
1、衔接
初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弥补的一课——词法、句法
2、课型
热身题操练——收卷评改——问题归类——讲练结合——回顾反思——循环训练(考测)
3、回归教材(早读)
高中语文教材附录中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第一批异形字整理表”“标点符号使用规则”等;
高中语文教材1-5册语言知识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