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420字。
文言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概述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一是出于传统文化继承的需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几千年,需要汲取滋养,推陈出新;二是进行常见文言词法、句法的考查,以期让学生获得自己阅读古文的基本素质。
一、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
1.掌握教材中的100个常见实词。
2.掌握18个常见虚词,以《考试大纲》规定的为准。
3.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4.能理解阅读浅易文言文,了解其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5.对重点语句进行翻译。
二、复习重点
1.课本文言文要认真复习,把它放在一年的复习中,做好课本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的归类整理。
2.做好18个常见虚词的整合,如之、而、于、其、以、因、为等。
3.选文,以传记为主,兼顾其他文体,如八大家散文等。
4.做题时,先看古文内容概括题,来把握全文内容。
5.分析虚词时,一要联系课本句子,一要关注虚词位置。
6.文言翻译分值大增,并且也是拉开差距的一个大题,平时一定要加强课外文言短文的翻译,绝不能松懈。
7.文言翻译,力求字字落实,上下文要联系起来理解。
8.文言文做题步骤:先看概括题,再看出处及注释,然后看原文,要看两遍原文,不理解的内容划下来;最后逐题去做,放入原文推敲。
9.在课外要反复研究近几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出题规律及翻译答案。平时应多读,以提高语感能力。
10.高考阅卷对文言翻译要求很高,每句中的重要词语,一个词1分,两个词2分,每句只有2分,实际上就是两个重点词,一旦译不对,即不得分。
三、2005年的命题特点
(一)全国卷开始化繁为简,轻装上阵,但依然考人物传记。
2005年全国三套试卷,均共占4题,分值为19分。第一套试卷:考查了虚词“之”“焉”“所”“为”,考查了内容的组合题,考查了内容的概括题,考查了句子翻译,而没考查实词。
第二套:考查了实词“辩”“啖”“谏”“属”,以及内容组合题,分析概括题、翻译题,没考查虚词。
第三套:考查了虚词“其”“之”“因”“以”,以及内容组合题、分析概括题、翻译题,没考查实词。
(200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及帝西迁,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荥阳郑伟谓侠曰:“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侠曰:“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遂从入关。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人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时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
第二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要点诠释
重点点击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考查的重点。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情况。
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有时给出一个词的多种意义,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比较各句中共有的某一词,区分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等等。
文言实词的考查有时占一题或两题,占3—6分,以常见词语为主。如2003年全国卷考了“讽、哂、遇、务”的理解;2003年北京卷考了“哀、辞、识”的理解,还考了古今异义词“具有、涕零、乡里、交游”的理解;2004年春季全国卷考了“纪、易、效、患”的理解,还考了古今异义词“难得”的理解;2005年全国卷文言实词与虚词则开始交叉出题。
难点解剖
一、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①吃。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吃的东西、食物。《左传·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专指饭。诸葛亮《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shí)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④读sì,喂。韩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⑤通“蚀”,亏损。《易·丰》:“月盈则食。”
再如,见:①看见。《左传·僖公三十二至三十三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②会见,谒见。《荀子·大略》:“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③接见、召见。《孟子·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④xiàn(现),出现、显现。韩愈《马说》:“才美不外见。”⑤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