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浅谈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2/18 12:42: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376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什么,这在近几年的《考试说明》中有明确的要求:“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规定了两方面的内容:(1)理解文句;(2)把握文意并进行分析、评价。这两方面内容又具体分为七种知识和能力:
(1)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6)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7)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选文,《考试说明》曾列了五条标准: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常用词和次常用词。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词语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第三,从文章的体裁来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及一般说理文。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命题者在选文时常常会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内容深浅适中,文意首尾完整,文笔流光多彩,风格雅正典范,设题之点较多,总体难易适度。以上说明,对我们研究文言文高考命题的原则和思路,进而搞好高三考生的文言文阅读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所选文言文阅读材料,可概括以下几个特点
1、 所选材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有关的内容。如1996年考郭永传记,1997年考狄仁杰传记,1998年考李若水传记,1999年考苏琼的传记,2000年考胡质、胡威父子传记, 2001年考田单的传记,2002年考李广的传记,2003年考裴矩的传记。
2、 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如1997年考狄仁杰坚持法令的“恒定性”,不以人主的好恶而随意更改,屡次当廷直谏,终于让高宗接受了自己的建议,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1996年考的郭永传记也是如此,选文赞扬郭永为官清廉,为民做主,为民着想的精神。为官清廉,敢于直谏,爱护百姓,为民做主,淡泊名利,尽忠尽孝,聪明智慧方面的内容,已成为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的重点。
3、 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400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如1997年注释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联系原文“陛下作法,悬诸象魏。”考生对照注释就会明白“皇上制定法律制度,将它悬挂在宫门外。”在法律中,犯人该判什么罪,都有一定的等差,哪里能未犯极刑的罪,而就判他死罪的呢?看懂了原文,解题就容易了。
4、 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切教材。
如1997年12题中的四个实词“绳、睡、恨、请求”都是课文中学过的。1999年11题中的“省:探望”在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多次出现。2003年12题中与原文句对应的四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犹且从师而问焉;府吏闻此恶,因求假暂归”分别选自高中课文《伶官传序》《鸿门宴》《师说》《孔雀东南飞》。由此可见,文言文阅读考查联系教材,回归教材的趋势比较明显,这样做对中学语文教学立足课本,学好课本中的文言文是很好的导向。
掌握了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的趋势和特点,我们应该在如何带领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研究解题方法上下功夫。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主要靠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多熟读和背诵经典的文言文,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能力。在答题时,首先对试题中的文言文段落进行整体阅读,要具体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 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 做了什么事?(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3、 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如1999年考的苏琼传记很明显,主要人物为苏琼,次要人物有曹芒(推举苏琼做官的荆州刺史)、魏双战(失牛之村民)、魏子宣(被疑为盗牛之村民)、道人道研(高利贷者)、赵颍(送瓜给苏琼的已退休的朝廷官员)。全文主要写了四件事:1、苏琼在南清河任太守期间捕盗确保地方平安;2、婉拒道研征息;3、为官清廉婉拒赵颖送礼;4、苏琼在徐州时敢于为民请命,造福两岸人民。通过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苏琼是一个为官清廉、处处为民着想的封建时代的好官员。考生只要了解了这几个问题,就一定能看懂这段文字,那正确答题也是不成问题的。
总之,考生能独立阅读文言文,应具备诸多能力。但首先要立足课本,梳理好每一课的知识点,多读多背名篇名段名句,尤其要多记一些含有典型实词活用、典型虚词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句子。多了解一点历史知识,假如所考的那一段文言文,正好是你熟悉的历史故事,那么答题时,你岂不是得心应手了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