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借用”是高考作文得分的有力一招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3/8/27 10:42: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7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 “借用”理论<br>
借用,有理论吗?没有。翻遍所有书籍,找不到其影踪;借用,没有理论吗?有。很多人都从中悟出了规律,实行之并很有效果。我想,这借用的理论,也同作文的规律一样,定体则无,大体则有。我们可从作文的行笔轨迹中找出一点理论的“蛛丝马迹”,姑且命名之“理论”。<br>
<br>
1.名人的告诫。名人的话与常人的话含金量不同,是因为名人言语经过人生体验、经典冶炼、时间考验,不能说一句抵一万句,但应刮目相看则是常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名人的话就是理论,就是经典。<br>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荀子看来,君子和常人是没有差别的,如果硬要说出其什么高人之处,那就是“善于假借”罢了。是否“善于假借”是能否成为圣人君子重要的,甚至“必备”的条件;大文豪鲁迅也看重“假借”,看重“拿来”,他在《且介亭杂文&#8226;拿来主义》中主张: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因此他大声疾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苏洵、苏轼等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其文章也在于适时地“借用”,多半得力于《战国策》和《史记》。王安石曾说三苏的文章是“战国之文”。明朝古文学家茅坤曾评《六国论》说:“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六国论》的笔法,有的地方确实像《战国策》,其中所引“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个比喻,就是苏秦的弟弟苏代的话,这不是成功的“借用”吗?文学大家们尚且不仅理论倡导,而且亲自实践,更何况我们求学的莘莘学子呢?<br>
2.成功的实践。高考作文历年皆有“借用”成功的习作,有些是得到了高分而引起社会轰动的。如2000年要西安一考生的作文《豆角月亮》就是借用《故事会》中的《弯弯的月亮》一文因“文采飞扬”而获满分的;2001年四川一考生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是借用《杂文选刊&#8226;患者吴良知的就诊报告》因思想深刻而获得阅卷者青睐的;2002年河南一考生的《无悔的选择》是借用张丽钧老师1998年发表在《深圳青年》12期上的《读懂了女人,也就明白了世界》因格调高雅而得满分的,等等。这里当然是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有高下粗俗之分,有些借用竟成了“抄袭”的代名词。这里列举的仅是引起社会轰动的,那些“默默无闻”而获得高分的,也许真是不计其数。虽然我们不提倡没有水平的“借用”,但我们们要面对现实,这些“成功”的例子是否在向我们昭示:恰如其分的借用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学者和研究者不能忽视而把它打入冷宫。<br>
3.借用的分类。<br>
一是借用词语,比如,当你有“春风吹遍江南”的感<br>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