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约10000字。2007年福建省语文高考模拟试卷㈣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
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
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与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图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全”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体上就有模糊性。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去究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丽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颡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梗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予某日凌震3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得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3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问、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观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10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体上模糊与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模糊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与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送糊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模糊的相对应: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精确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精确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1.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模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指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凝率在表达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2.下列各例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
A.我国西北的古丝绸之路上,遗存着大量的石窟遗址。这些石窟的岩体大多属于砂岩,而且大部分为泥质胶结。
B.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1500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C.据预测,北京西站今年春运日客流量最高可达24万人以上,春运期间将输送240多万人,节前15天将出现3次客流高峰。
D.北京在过去5年中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0亿元,2006年要到达2500亿元,相当于过去5年累计投资的29%。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很多人包括一些宇宙学家和生物学家都认为,如果某个外星球上有高度智慧生物存在,他们的样子像人的可能性比像一头大象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在他们看来,人为万物之灵,入的构造的完美是无可挑剔的。我们的祖先由于机缘所致,由四肢着地进化为直立行走,从而使前肢得到了解放以进行各种操作,我们拥有像大拇指这样的能与其他四指相互协调工作的高级设备,想像没有大拇指你的生活会变得多么艰难。可以说任何一个能够创造文明的物种,都会有一个类似大拇指这样的设备:此外,为了能更好地获取外界的信息,一切如视觉、听觉、嗅觉等器官都安置于身体的最高点;而为了缩短信息传输距离以便更快捷地接收到信息,我们的大脑被安排与这些器官紧挨在一起: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