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10100字。2007年福建省语文高考模拟试卷㈤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题
人造鳃
1961年,世界上第一张高度透气的硅有机树脂膜诞生。不久,有人据此造了一个人造鳃,用在了仓鼠身上,获得了成功。不过。这种人造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获得足够的氧气,佩戴者必须不断游动,而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如果这种鳃用在人身上,盒子的容积至少80立方米。
体积庞大不是这种人造鳃的唯一缺陷,利用它获得的氧气浓度偏低也是一个致命缺点。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爱德华•卡斯勒从人造肺中获得了灵感,建成了一个体积小的人造鳃,但是,利用它获得的氧气浓度只有16%。众所周知,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是2l%,所以,这种人造鳃无法用在人身上。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生物化学家约瑟夫和西利亚•本文图拉发明了一种可以从海水中分离出氧气的小型装备——“血红蛋白氧气分离器”。这个由两个环组成的小玩意体积不大。从理论上讲,它可以随时提供潜水员所需要的氧气,完全没有任何时间限制。这个设备之所以神奇,根本原因在于它使用了人造血红蛋白。众所周知,血红蛋白的作用是能与氧气结合,从而给人体各个器官运输氧气。这个设备就是根据血红蛋白的这个特点,利用人造血红蛋白从海水中分离出氧气。之后,这个专利被一家公司买断后就无声无息了。
不过,有研究人员指出,血红蛋白氧气分离器并非如理论所说的那样完美。因为它内部同样有高度透气膜,所以无法避免这类人造鳃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也就是说,潜水者潜得越深,高压使得人造鳃内的气体压缩,也使更多空气溶入水中,而其中溶入水中最多的是氮气。为了防止肺破裂,人造鳃不得不泵人更多的氧气,以供呼吸。但是,氧浓度过高会引起中毒。这个难题难以避免,即使有技术能完全阻止人造鳃中氮气的损失,潜水者也不能避免从皮肤中失去氮气。
最近,以色列发明家阿隆•波德内尔设计了一种新型人造鳃。它能替代传统潜水器的氧气瓶,能直接从水中制取氧气。这个装置主要由装在一个超轻圆筒中的离心机组成。利用液体压力降低时气泡会从液体中释放出来的原理进行工作。该人造鳃每分钟处理大约200升水,以提供潜水者正常呼吸所需的氧气。这种新型人造鳃借鉴了汽水中气泡的产生原理。一般情况下,温度不变时,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气体量与该气体压力成正比。简言之,压力越大,溶解于溶剂中的气体越多;压力越小,气体的溶解度也越小。
目前,阿隆•波德内尔正在澳大利亚对新型人造鳃进行测试。他乐观地表示,再过两年,自己发明的人造鳃就可以批量生产了。或许到了那时,人类做个“两栖人”的梦想就可以实现。
1下面关于“血红蛋白氧气分离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使用了人造血红蛋白,可以从海水中分离出氧气。
B.理论上,它可以随时提供氧气,完全没有时间限制。
c.该设备生产不久就被某家公司买走,从此便销声匿迹了。
D.与所有使用高度透气膜的人造鳃一样,该设备并不完美。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用在仓鼠身上获得成功的人造鳃,有一个特别的要求,那就是要求仓鼠游动迅速。
B.60年代制造的所有人造鳃都有两个缺陷:一是体积大,二是获得的氧气浓度偏低。
c.“血红蛋白氧气分离器”利用自身的人造血红蛋白直接给人的各个器官运输氧气。
D.最近生产的人造鳃借鉴了汽水中气泡的产生原理,能替代传统潜水器的氧气瓶。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人类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视角
环境问题研究本身就是环境演化的研究,而环境演化在研究未来的时候更需要认识现在和过去。环境问题需要我们综合地把地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然而对地球系统的研究,我们知道的比我们需要知道的要少得多。我们在地球科学中把现在或者说最近这一个时代看作环境问题的时代,作为一个单独的有其特殊含义和内容的地质时代来研究,那就是“人类世”。“人类世”是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新的视角,也是从地球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寻求自然科学走向和实践的新的途径。
环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几十年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在空间范畴表现为从治理三废扩大到保护区域环境,而今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