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60个字。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定位
语文新“课标”把能否提高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理念。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必须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定位。
一、定位语言文字的感知和运用
当今语文教学的一大误区是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上,忽视了或者轻视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和运用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的语言储备极度贫乏。写作时,学生表达能力差,不是语句不通,就是词不达意。如“这样的景色要快乐地度过”真是犹如梦中人的呓语,让读者无法领会其意。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直接制约着表达能力、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的素质要提高,必将掌握丰富的语言。学生有了深厚的文字功底,思路才能畅通活跃,思考问题才能深入透彻。为了让学生能驾驭好语言文字,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把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作为教学的一项重点。为体现这一重点,笔者认为教授课文的第一课时可以这样安排: 1、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及理解其含义(从语境中指导理解)。 2、朗读课文,在熟读中感知课文的思想感情、布局及写法等。 3、摘录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个别语段。这样的安排强化了词汇的积累和朗读在语文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并且把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朗读要教给学生方法,如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总之要领会作者的喜忧。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多读熟读课文,课文的理解才能“其义自见”。心通其情,意会其理,这才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读得少,即使老师眉飞色舞地进行精辟的分析讲解,学生得到的只是“死”的知识,无法给学生带来审美情感的愉悦,也无法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口而诵,心而惟”、“反复玩味课文”是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领悟风格特点,最终驾驭语言能力的唯一途径。
二、定位综合的把握和实效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崇,于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其他课程的沟通,是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但实践中,一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