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00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也谈中学生作文
重庆市梁平中学 龚骥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语言就是思想的“外壳”,就是文章的“肌肤”。一篇文章拥有了美丽而恰切的“外壳”、漂亮的“肌肤”,定会鲜活感人,光彩照人。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文章“鲜活”起来呢?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秀外而慧中”。要想学生达到如此境界,首先必须想办法充实并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然后积极诱导学生以人文的眼光关注生活,赋予现实事物以人文关怀和悲天悯人的洞察,并由此感喟成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这样的文章自然厚重感人。因此,对学生的“内”和“外”要同时兼修,不可偏废。下面我就想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是如何在这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的。
第一、关注生活,眼光独到犀利;积累素材,开放写作时空。
进入21世纪,在全球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本主义的课程理念正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追求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广大学校课程改革的远大目标。站在这一世界性的人才标准面前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不得不理性地认识到,我们的作文教学曾经围绕“为作文而作文”,这就颠倒了本未。新课标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要求我们的写作要跳出封闭的小圈子,让写作参与生活,改变以往写作与生活脱离,写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情况。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鼓励大家关注校园、关注家庭、关注社会(如网络文学、雅俗时尚、知识经济、心理健康、基因克隆、早恋、课业负担、代沟、……),并善于从中发现写作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美好人物与事物,发现严峻现实中尴尬、丑恶、阴暗的现象,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
随着学生阅历的增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和写作体验,这时候就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想像,从而形成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思维具有创造性,文章才会因其新颖的见解或形式而给人以独特的感受,也才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要积极营造鼓励学生批判求异、独立思考的氛围,宽容学生对社会文学现象的评头品足,学生才敢放言,才敢直面人生。引导学生积极并善于发散思考,展开丰富、奇特、新颖的想象,引导学生通过途径、方法、过程的独特性、新颖性,去获得结果的创造性,通过引导、鼓励张扬个性,发现、挖掘、发展创造的潜能,促使潜能变为现实的创造力,在思维过程中培养创新习惯,进而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以人为本,提高人文修养。语文学科是一方滋养人文修养的沃野,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人性和健康人格的过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掘语文教学的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