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600字。试论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
【摘 要】
分别从《诗经》、民俗、谐音、柳的普遍种植及其独特表现性等五个角度对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并从别离、相思、乡思、时间意识等方面对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进行一些审视,简述了六朝柳意象对唐朝诗歌创作的影响。【关键词】
六朝诗歌 柳意象 别离 相思 乡思 时间意识 柳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蕴含极丰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种荣格所说的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国文学的特有风貌。而每一诗歌意象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众多创作者不断丰富而完成的。柳意象的形成亦是如此,它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因此,研究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对研究我国诗歌意象的发展历程无疑有所裨益。本文对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从别离、相思、乡思、时间意识等方面对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进行初步审视。
一
六朝从公元3世纪初到7世纪初,南北对峙,兵连祸结,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就整个社会而言,政治分裂,割据势力拥兵自重;在意识形态领域,儒术一尊的格局被打破,各种思想分流交合。然而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六朝进入了一个人的觉醒时期,文的自觉时代。正如宗白华所说:“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⑴在这个时代,人的生活、人的情感及其文学表现得到了重视。随着抒情诗潮的深入发展,诗人们的心灵越来越深细,对自然景色的刺激越来越敏感。为大自然所吸引,人们兴奋着、颤栗着。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则是越来越倾向于从“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⑵的直言其慨,发展为“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⑶的感物起情。柳正是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之下,与其他许多草木一起走进六朝的诗歌王国。但很显然的是,柳意象要比其他植物意象出现的频率高得多,蕴含要丰富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文学现象呢? 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