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人性的大美——《边城》教学后记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一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3/27 19:17:4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300字。探寻人性的大美——我教《边城(节选)》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曲充满乡土风情的田园牧歌,是一幅古朴的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风俗画卷。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是写翠翠伤春感怀,爷爷悄悄为翠翠张罗婚事,以及天保让婚后乘船远行等。就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而言,似乎显得散淡了些,然而蕴涵在文字里的情韵,却是悠长而深远的。如何上好这一课,关键是要寻找一个好的切入口,最为充分地调动学生,让其主观的感受与客观的文本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从而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了解作者创作《边城》的初衷。沈从文曾在《〈边城〉题记》上留下了这样的一些文字:“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由此可见,沈从文先生是怀着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农民性格的被扭曲的痛惜,反其道而行之,以文字来重塑一种“人生的形式”,这种“人生的形式”就是他自己所诠释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于是,我便以此作为切入口,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面辑录的沈从文的一段话:“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并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最重要信息,那就是“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当然,仅依据这样的一段文字来探寻作品的内涵,显然是不够的,作者的创作谈,往往含有更多的理性东西,而作品本身才是感性的,才最具有说服力。接下来,我便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沈从文所说的“爱”的内涵,由此,形成共识:课文是给“爱”作说明的,这种“爱”包含了翠翠与二老的爱情,也渗透了祖父与孙女的亲情和大老与二老之间的手足情,这样的“爱”不仅仅是单方的输出和容纳,更是彼此的一种圆融。她是人类更深远意义的“爱”。正是这样的“爱”,传达出作者理想中的“人生的形式”。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展示这样的一种“爱”的呢?我让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若干个学习小组各自探讨三个不同的话题,每个话题又着重探讨两个问题,然后交流、补充。  
第一个话题:男女之爱。  
(一) 翠翠对二老的爱  
这是课文表述的主体,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翠翠的“爱”的心路,这条心路历经了几处不同的驿站。  
起先是“凄凉”,它缘于黄昏时的闲适。如果说白天的忙碌可以让翠翠暂且忘却一些情事的话,那么忙碌后的闲适便滋生出寂寥和惆怅,这时,“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也就自然“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这“新的人事”无疑就是对二老朦胧的爱意。这种爱意萌发于两年前的一次与二老的相遇,随着生命的“成熟”,翠翠对爱的渴求也就越发强烈。当这样的一种“爱”,有所待而无由得之时,难免就会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