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00字。特立独行的自由思想者:王小波
高凤森
他是一位自由撰稿人,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一个顽童、骑士,一个崇尚理性、自由和富于奇思异想的人。他被称为“文坛外的高手”,写小说写杂文,写的是非常中国的内容,但却最先受到海外学界的认同。幽默亦带调侃的语言,灼灼的思想与个性,他给叙事文学带来生动和智慧的革新,而那种健康、诚实、勇敢的精神,在轻风般自在穿行的想象力当中燃烧着、闪耀着,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无法抗拒那样的魅力:唾弃庸常、虚假、病变的生活,转而相信并创造自然而不乏幽默的欢乐。他就是深为许许多多人喜爱并怀念的作家——王小波。
(编 者)
【作家档案】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到1988年在美国比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病逝于北京。其作品有《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等。他与人合作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这也是目前中国作家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唯一最佳剧本奖。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其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象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
【作品选读】
工作与人生
王小波
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时从蒙眬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按我这种说法,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这个想法不是人人都能同意的。我知道在中国,农村的人把生儿育女看作是一生的主题。把儿女养大,自己就死掉,给他们空出地方来——这是很流行的想法。在城市里则另有一种想法,但不知是不是很流行:它把取得社会地位看作一生的主题。站在北京八宝山的骨灰墙前,可以体会到这种想法。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写着:副系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这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顺便说一句,我到美国的公墓里看过,发现他们的墓碑上只写两件事:一是生卒年月,二是某年至某年服兵役。这就是说,他们以为人的一生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