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1000字。 2007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涂样例”和“注意事项”。
第1卷(选择题共21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对语言污染不能太宽容一从“KU’’说起))一文认为,“酷”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冷
酷,冷峻”,与“顶刮刮”“棒”‘帅气”不沾边,语言学界对不合规范的用语要坚决亮黄牌。
当前“酷”字口语的流行,笔者以为不是偶然的,虽然它和外来语“C00l”的音译(省
去了“l”)有关,但却是符合我国语言文字发展的规律的,它和开士米(cashinto)、猫步
(catwalk)、秀(show)等同属一类语言现象,它比这一类词语更具汉语特色。
根据宁子介先生的研究,“汉字由‘象形字’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字,内涵外
延,意气磅礴,十分逻辑化”。对“酷”字追本溯源,也许能找到它一词多义的演变规律性。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酷,酒厚味也,从酉,告声。”“酷”的部首“酉”,八月黍成
可为酿酒,“凡酉(酒)之属,皆从酉”(《说文解字》)。“酉”字篆书写作“酒杯的样子”,象
形盛酒之容器,内舍“八”字,其意略为八月收获粮食可酿成美酒。看来“酷”最初大约是
用来形容醇酒的香气和味道的,以后衍生出“极。甚”的含义也是顺理成章的。现今流行的
口语“酷”虽受外来语的影响,也还是上述含义的延伸罢了。
对于此类通过外来的影响,融合汉语字词的某些特点,使字词产生出某种新意的语言现
象,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呢?还是周洪波先生说得好,“我们应像对待新事物一样,对新词语
抱着积极欢迎的态度,多些理解和宽容,少些大惊小怪”,“新词语用冒了并不可怕,如果语
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可怕和可悲的呢”。
(节选自程扬《“酷”字口语的流行之我见》)
1.作者据《说文解字》考证“酷”字的“衍生义”,要说明的观点是
A.“酷”的几个意义的衍生很有道理。
B.说明一个词的词义是可以衍生的。
C.“酷”的新义是在原有意义上引申而来的。
D.“酷”口语的流行不会改变一字多义的现象。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不同意对所谓不规范的新词动辄亮黄牌。
B.“酷”的流行说明了中外语言交流的好处。
C。“酷”的流行是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要求的。
D.“酷”字的新义除了受外来语影响,也是由古义衍生而来的。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在科技界,科学家会给每一个科技术语一个明确定叉,但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机器
人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飞速发展,新的类型,新的功能
还在不断涌现。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主要还是因
为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为一个令人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也许正是机器人定义的模
糊,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自机器人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尝试着说明到底什
么是机器人。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