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小题,约9200字。
2007年福建省高考模拟试卷
出卷人:王光强 张新殷 张京貌
本试卷分为第 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本试卷共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 I卷(共21分)
一.(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们关注的重心在中国,也试图以“中国的文史”作为研究的主要领域,但并不是说我们想划地为牢,我们也想研究中国以及周边各个文明体在文学、宗教、学术、艺术等等方面的彼此互动。所谓“只知其一,便一无所知”确实是对的。尽管“看中国”是我们的研究重心,但了解彼此文化之间的交错,同样应当关注,只是我们不希望把这种接触、交错和影响,变成一种简单的流行的比较,而是希望透过文学、宗教、学术、艺术以及语言的具体接触史,看看这一文化的大链条,究竟是怎样一环扣一环地连接起来的。
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早年宫崎市定曾经说到,1515年前后的欧洲在制作圣母像的时候,可能受到了东方观音形象的影响。也有人指出,因为观音和圣母形象的如此接近,所以,当时日本长崎的天主教徒受到迫害转入秘密之后,来自中国泉州制作的陶瓷观世音像尤其是童子拜观世音像,曾经替代了圣母玛利亚的塑像,被心中仍然向往天主的日本信徒膜拜。这个关系西洋、东洋和中国的文化现象是否很有趣也很令人深思呢?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史哲各个学科,不仅各自划地为牢,形成了各自的边界和壁垒,而且由于中国和外国的研究界限,使得我们的研究仿佛也像有了国界和海关一样,不办护照没有签证就绝不能出境,这也许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可是,文学、历史、宗教、学术、艺术、哲学等,常常并不需要护照和签证,自己就越境出界,构成交错的图景。只是需要注意,文化河流漫堤而出,会随着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改变流向,或急或缓,有时候积成大湖,有时候变成急流,一些看似相同的宗教、思想、学术和艺术,在不同区域生根,却会结出不同的果实。(摘自《文汇报》2007年3 月11日)
1.下面对作者的“研究中国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研究中国文化不仅要以中国文化为主,而且要注意周边各个文明体在文学、宗教、学术、艺术等等方面的彼此互动。
B.作者认为研究中国文化应该关注周边各个文明体在文学、宗教、学术、艺术等等方面的彼此互动的影响,还要注意“文化大链条”上所产生的不同文化果实。
C.作者认为研究中国文化重心在中国,形成各自的边界和壁垒,才会形成自己中国特色。
D.研究中国文化作者认为“‘只知其一,便一无所知’确实是对的”是说以中国自已的文化为重心,在了解周边文化关系时不是简单的比较,而是要了解它们一环扣一环的交错关系。
2.对文中举的例子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举的例子,强调了中国儒家思想为源头对东洋、西洋文化的产生极大影响。
B.文中举的例子,强调了东洋、西洋和中国之间文化链条式交互影响文化现象。
C.文中举的例子,说明文化交流是没有国界的,研究文化也不要因国界而限制我们的视野。
D.文中举的例子,说明研究文化要注意到各国民间间潜移默化的交流的现象。
二.(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电子垃圾被丢弃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找到处理方法的速度,到今天,电子垃圾的增长速度是一般家庭垃圾的三倍。
让我们看看电子垃圾处理情况:一个普通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中含有1到4公斤铅,而电子垃圾,包括废弃的阴极射线管电视,是这种有毒重金属元素在市政垃圾中最主要的来源。电路板上星罗棋布的金属连接点包含锑、银、铬、锌、锡和铜等金属。电脑在垃圾处理中心被碾压成碎片,再掩埋进地下,但其中的金属元素可能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