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几个置疑角度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6/7 14:08:2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800字。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置疑角度
内蒙古通辽市霍林郭勒市第一中学      于海生
回复邮件:yuhaisheng_7211@163.com
自1994年以来诗歌的鉴赏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从2002年起,又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测试的角度也逐年变化。三年来的高考试题及各处模拟试题,对诗歌鉴赏,命题者也在逐渐加重对表达技巧考查,下面笔者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简而言之,就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互渗融合的美学境界。一般说来,都是通过物象来表情达意的。无论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都是将情感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活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这是一种间接而又含蓄的抒情方式。多被高考命题者关注,往往会从此设置疑点。
例如: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006年福建高考第10题)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一身呢!所以作答为: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二、借史发议,托物抒情。
    咏史诗常用借史发论、托物抒情的手法,因而不同的是人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角度也是不同的。诗人所选取的角度是根据它要抒发的感情或情怀所定,所以分析鉴赏咏史诗,把握作者的当时处境和思想状况是十分必要的。这恰恰是高考命题者关注的原因。
 例如:2、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