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70字。
经典文章的研究性解读案例
《孔雀东南飞》
陈晓玉
一.引言
当我面对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时,我犯难了: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我需先解决字词,接着是内容梳理,然后是人物、主题分析,作品艺术方法总结……我初算了一下,面对这“古今第一长诗” ,我需争分夺秒地用上五课时。更重要的是,那有限的时间和那刻板的手段,会不会让着有着丰富内涵,散发着无穷魅力的“长诗之圣”变成一块干巴巴的窝窝头?
二、寻找突破口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同学对此诗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认识,甚至他们的认识可能超越老师。如果没给他们搭建一个说话、交流的平台,那岂不是我之过也?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孔雀东南飞》的课程内容更能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就让我们从尊重学生个性出发,来展现语文教学新的生命力吧!
二.教学过程
带着创新的激情,迈着轻松的步伐,踏进了教室。学生自愿组成了学习小组,对诗歌进行阅读。我给他们的要求是:读清字词,读通词句,理解诗歌内容,并对课文中不解的字、词、句摘录下来,先由学习小组内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交由班级讨论。
二十分钟不到,学生很快阅读完了全诗。我说:“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仅停留在知道个故事梗概上,要用我们的感性思维去感受她,更要用我们的理性思维去认识她。让我们对诗歌再作一次研读,有什么心得体会与小组成员交流。”我要求每个小组形成一个核心的问题,亟待更多学生参与或做进一步探究,书面报告上来。教室里顷刻安静了下来。同学们埋下头,眉头紧蹙,开始了圈点勾画。十分钟后,同学们开始讨论。我看见思想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飞舞、碰撞。下课铃声响起,很多同学浑然未觉。
这节课学生思考认真,讨论热烈,效果怎样呢?回到办公室,急急打开学生递上的“小纸条”。我整理了一下,主要有:
1、 焦刘爱得如此之深,而到最后为什么还要分开?
2、 焦刘两人为什么要选择死,而不私奔呢?
3、 为什么焦仲卿的母亲不喜欢才貌双全的刘兰芝?焦母认为好儿媳应怎样的?
4、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5、 刘兰芝悲剧根源到底在哪里?
6、 兰芝被遣回娘家,为何还有许多人来提亲?
7、 《孔雀东南飞》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吗?
8. 刘兄为什么要逼婚,兰芝为何不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