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精神解读《孔雀东南飞》

作者:湖北省十堰市东风一中 吴俊  时间:2006/12/4 14:11: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25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高中语中必修课本中虽几经改版,但它仍作为重要的讲读篇目,被选入课本。无论是在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还是其它种类繁多的参考资料中,对这篇名著的解读无一不是从批判封建制度的罪恶及歌颂兰芝,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这个角度来进行的。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运用阶级斗争的理论来解读文本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爱琴海畔奥林匹克山上雄雄的奥运圣火正在向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延续的今天,整个世界在激烈的碰撞中已转变成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现如今的高中生们是吃着汉堡喝着可乐穿着耐克看着电视谈着足球听着周杰伦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封建制度”这个名词对于他们只能是存在于书本上的古老的概念,而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而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授给祖国的未来们知识,更在于培养会他们成为一名心理健康,思想健全的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现代人,所以对名著的讲解应该与时代同步,以现在学生能够理解的概念来分析课文,这样才能让他们对课文的内容认识更加深刻,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本人在讲解《孔雀东南飞》这篇古典文学名著时,是以“人的自觉”为切入点,以引导学生认识刘焦二人反抗精神的本质来进行教学的。
  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中这样说道:“自觉是人心的特点。通过自觉的主动性不是别的,就是人们意识清明中刚强志气。譬如有人对于外界环境的困难险阻未尝不看的分明,且在奋斗中再三再四受挫折,而卒能不屈不挠坚持到底,以制胜于最后五分钟的那种坚毅精神,即其好例。再则对于强敌,如所谓‘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却能针对敌人不稍轻忽的那种豪迈精神,即其又一好例。”同时,他还指出“解决了困难障碍,即取得了自由。不断地争取自由,正是人类所以代表宇宙生命本性者”。“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生命的特征,其所区别于物类者在此。”
  《孔雀东南飞》中,兰芝夫妇所具有的那种争取婚姻爱情自由的反抗精神,已是一种“人的自觉”,人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识,及期望改变这种处境的种种努力。这种自觉的精神贯穿于全篇之中。
  文章开头兰芝自述在夫家遭遇中说道:“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一个“故”字点出了当她明白了婆婆对她的刁难以后,对自身在家庭中处境的清醒认识,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离去。而焦母说她“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说明她为了追求自由人格所付出的努力,触犯了封建家长的权威使得婆媳关系出现了不可愈合的裂痕。恩爱夫妻在焦母的粗暴干涉下,不得不劳燕分飞,仲卿信誓旦旦地对妻子说:“不久当还归,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何言复还来”;夫妻别离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生性懦弱的仲卿劝兰芝“且暂还家去,…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兰芝只是犹疑的回答说“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都说明了她看清问题,“对外界环境的困难险阻未尝不看得分明”,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遣归娘家后,面对兄长的逼婚,明白兄长的专横跋扈作风的兰芝便知反抗无用,于是含泪道出“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任专”;在喜庆的婚礼之日,这对苦命鸳鸯再次聚首,面对仲卿“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的书呆子式的迂腐指责,兰芝如杜鹃啼血般喊出了“同出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的最强音符,这种凄厉的呼声,显示出妇女在没有人格尊严的时代对整个社会的控诉,更说明了美满婚姻被生生拆散,生人作死别,被迫自尽殉情的兰芝在面对生活重负时终于认清了整个社会对她的逼迫。这正是一种“人的自觉”精神的体现,正是这种不自觉的精神支配了兰芝的反抗行动。
  在整首诗歌中,兰芝的形象光彩照人,其他任何人物在她的光芒映照下都黯然失色,相形见绌,那反面人物如焦母,刘兄更是显得猥琐卑鄙,但是,也不可否认仲卿的人格魅力。虽然他自小处于母亲的淫威下,性格懦弱,但在兰芝的带动下,他也认清了这个世界对他的逼迫。世界如此之大,何处有他二人的极乐家园呢?他怎样拯救他支离破碎的爱情,又从何实践他苍白的承诺?他茫然四顾,不知所归,只有以死来寻求心灵的解脱,希望那虚无飘渺的天上世界来成就这段人间的不世之情,于是终于“自挂东南枝”。临死之前,母亲泣涕零如雨,但“作计乃尔立”的仲卿,还是违背了为人子应恪守的孝道,背弃母亲,与兰芝双双殉情.封建时代,尤其是在汉代,极为推崇讲究“孝”道,至纯至孝之人往往被地方长官以“举孝廉”的方式推荐为官,而仲卿弃母殉情的举动无疑是“不孝”之至的.这也是他在对自身处境有了清醒认识之后的反抗之举,是他“人的自觉”精神的体现。
  唐弢在《<孔雀东南飞>的现实主义》一文中提到兰芝身上“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而我却认为,这种带有反抗意味的刚性,并不是存在于想象中的,而是那个时代所固有的一种时代精神,它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是活生生的例子。
  关于《孔雀东南飞》一文的确切写作时间以及作者已经不可考证,但诗文前面的小序中谈及此故事发生时间为“汉末建安中”,且文章选自南朝人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卷一,其成诗时间当在魏晋之间。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都经历转折。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之中是最黑暗的,弥漫了战争的硝烟,飘散着谋杀和杀戮的血腥气息,充满了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凄惨的哭声。上层统治集团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宫廷政变频繁发生,下层人民百姓要么揭竿而起,要么流离失所,辗转漂泊。但是,这个时期却是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那就是李泽厚所指出来的“人的觉醒”。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为什么兰芝能够反抗代表封建主流思想支持的礼教化身婆婆的压迫,为什么仲卿能够冲破从小到大奉为圭臬的封建孝道的樊篱,为什么兰仲二人又不惜以死抗争来获取婚姻的自由?都是因为在他们的身上,存在着一个觉醒的灵魂。婚姻是人的基本权利,但在中国古代,婚姻更注重的是外部条件。《孟子》曰:“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滕文公下》)完全不在意作为婚姻主体的男女二人的人格与感受。所强调的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对于自好者则以为不耻。就连唐代的白居易诗也称“人生莫作女儿身,百年幸福由他人。”《孔》诗突出地写了兰芝仲卿二人为了维护婚姻自由而作出的反抗,这种肯定婚姻是男女为主体的婚姻,提示人格的作法,是人性复苏的宣言,是人的自觉的充分表现。
  所以,在“人的觉醒”的魏晋时期,出现兰芝仲卿这样为了维护婚姻自主而抗争的青年男女,也就是时代使然,而人的自觉精神的出现就已经有了时代铺垫。因此,我认为在这个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中,“人的自觉”并非只是存在于想象之中,而很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导学生认清自我,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坚忍不拔,争取自身合法权益,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孔雀东南飞》集中体现了“人的自觉”精神,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体会这种精神,既符合接受现代观念影响的学生口味,又积极响应了素质教育的号召,更加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