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640字。
语言文字专家权威解答:网友问字
[第1节] 前言
一年多以前,针对互联网上语言文字的不规范现象,我们在光明网上开设了一个小栏目,一开始叫《咬文嚼字》,后来改名为《网友问字》。这个小栏目的形式是:由网友自发提出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经过我们筛选,转给语文出版社杜永道、社科院词典室晁继周等专家进行解答,然后上网公布问题和答案。我们把它作为在互联网上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小小尝试。
《网友问字》起初放在光明网主页的右下角,并不引人注目,也没有进行太多宣传。出乎我们预料的是,这个小栏目很快就火爆起来。提问的网友越来越多,不仅是国内网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网友也纷纷加入;提问的范围越来越大,很快就从网上延伸到了网下,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能使这些网友得到满意的答复,我们邀请了更多的专家来参与这项义务工作,但仍然应接不暇。
这种情况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网友的踊跃提问,至少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语言文字在网络时代有了新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两岸交流的深入,人们的语言习惯不断发生变化,新词汇、新用法层出不穷,其中不少迅速流行开来,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对于这些新词汇、新用法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许多人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亟需得到权威的解释。另一方面,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在网络时代受到了挑战。当今世界,信息爆炸,以互联网为例,相当数量的文字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的编辑、校对流程,而网络互动交流对语言文字的使用更是毫无限制,以致于错写误用比比皆是。更为严重的是,网上的不规范又被轻易地带到网下,与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规范交织在一起。这些谬误如果不能及时得以匡正,必将对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萌生了将有代表性的问答结集出版,以服务更多网友的想法。200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1.03亿人。这个消息令人振奋,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编辑出版一本网络时代的语言文字实用工具书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从网友提出的数千条问题中精心挑选出365条,请专家们再次进行了认真的解答。这些问题涉及容易读错、用错的字词,近年来流行的新词汇、新用法,数字及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等各个方面。多数问题都是网友提问比较集中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的问题虽然只有个别人提出,但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所以也收录进来。在解答这些问题时,专家们坚持了两条原则。一是与时俱进。语言文字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要考虑实际使用情况,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律。二是坚持规范。语言文字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绝对不能随心所欲。所以,回答问题仍然要以《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为依据。
为了让这本书更加实用,我们对每一条目的问答形式做了统一规定,力求保持《网友问字》栏目的原汁原味。同时,在释义、辩析时,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所举例句尽量具有时代特色,让大家阅读起来方便,理解起来容易,记忆起来轻松。为了便于检索,本书除在开篇介绍网络符号,在后面介绍数字、标点符号的用法以及个别英文词汇外,其余条目均按关键字或关键词的汉语拼音进行了排序。另外,根据网友的提问,每页正文的下方还附有一个网络符号,供读者参考,以窥网络语言之一斑。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网友问字》一书的编辑工作终于完成,即将交付出版了。我们真诚期待这本书能为中国的1亿网民,以及广大青少年学生、教师、新闻出版工作者、语言文字工作者、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限于时间及水平,本书一定会有诸多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张碧涌
2005年9月
[第2节] 主编简介
张碧涌,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7年起负责光明网工作,2001年被评为“中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现任光明日报网络信息部主任,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页
[第3节] 目录(1)
1.网络符号有哪些
2.“你去吧”不能写成“你去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