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
浅谈2007高考作文命题特点
江苏 秦葆
纵观2007年全国及有关的自主命题省市的19道作文题,虽然命题形式仍三分天下,话题式材料作文4道,话题作文6道,标题作文9道。但从总体上看,在对文体、素材、主题及手法要求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文体上,它对大散文深情款款;素材上,它对文化素材情有独钟;主题上,它喜欢对考生的基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举案齐眉”;手法上,它对象征、比喻、意象的情真意切。它们都体现了命题者对高考作文走向的思考,反映了命题者为避免猜题压题,提高作文命题区分度所做的努力。这些试题,有的平实稳妥、贴近考生实际,有的具有鲜明的课程改革色彩。
一、命题上,各种命题三分天下
话题式材料作文。自2006年始,全国卷作文题就摆脱关系型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嫁接”,推出了话题式材料作文这一新命题形式。这已不是原来意义的材料作文。其一,试题在规定了材料的同时,又为考生创设了自己使用材料的条件。如今年全国卷的作文题,所给材料(漫画)都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但又“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就突破了传统材料作文的命题思路。考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有了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的自由。其二,试题提示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这完全是话题作文著名的“三自”方针(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同义语。这样近两年的全国卷已然探索出一种崭新的命题样式:既保留有材料作文限制性的优点,又有极宽角度,立意、文体开放的话题作文的特点的话题式材料作文。全国卷I的作文题提供漫画《摔了一跤》,画面由一个跌倒的小孩,周围站着分别代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个人,和他们对小孩跌倒的共同判断“出事了”组成。全国卷II作文题也是话题式材料作文,试题提供两则材料,都是关于帮助的内容,每一则材料都涉及帮助和被帮助双方及其位置转换后的情况,两则材料又有对比的作用。第二则材料中原被帮助者所说的一句话已交代了题意: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题意相当显豁。这两则材料供人思考的角度有:帮助别人应不图回报;受助要学会感恩;要学会帮助别人。海南和宁夏是首批课程改革试验区,今年是他们第一次自主命题,考生是第一批学习新课程的学生。他们共用一个文题,也是话题式材料作文。从题型上明显看出受全国卷的影响。材料在讲述法国化学博士做实验时由于好奇而偶然的发现,发明了汽车玻璃上的保护膜。题目还提供了对此的两种评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着的追求;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实际上,材料中包含了对创造和机遇与追求、偶然与必然、好奇与创造等关系的认识。创造和机遇与追求、创造与好奇是条件关系,偶然和必然是辩证关系,只有正确认识这些关系,才可能透彻分析生活现象,才可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本质规律。
以上3道材料作文试题内容朴实、语言平实、风格相近,都体现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干预生活的命题精神。
话题作文。从1999年出现以来,话题作文曾走过全盛时期,至2005年作文命题才开始从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模式下解套。今年的19个作文题中话题作文只有6个,占31.6%。但是,在这些题目中,有一个整体的倾向,就是和传统的认识不同,话题作文命题为了防止虚构相对地更加注意限制性,而其他类型题目为了减小束缚而相对有更开阔的内容空间。北京卷援引了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七律《赠别严士元》中的两句诗,并列出了五种解读信息供选择立意作文。这个作文题写作的成败首先在于选择话题的优劣,而这话题的优劣是相对的,个人情况不同,选择就应该不同。标准是:自己有话可说,而且可能说得比别人好。内容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去评论诗句和解读信息的优劣,而应选择某个解读信息为话题,然后“展开联想”,构思成文。重庆卷的高考作文题撇开了近两年常用的二元关系类命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