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9000字。湖北楚星教研所2007年2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福建卷)
第 I 卷(选择题,共24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发展中国家与广大低收入阶层尽管“囊中羞涩”,但向往与渴望消费的心理,与发达国家“先富来的人”一般无二。一旦得到消费的现实条件,他们就可能走向无节制的恶性消费。如今在全方位地摧毁了安贫乐道、勤俭节约等传统信条与价值观念后,一种畸形消费意识形态终于在当代中国取得了霸权话语。
这种畸形的消费意识形态出现的时间不长,以“吃光、用尽、穿完”为主要倾向。据一份研究报告披露,中国每年奢侈品销售额已超过2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稍有理性意识与现实责任感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层次,还是人均占有的各种自然资源,中国都是承受不起这种“盛宴和狂欢”的,然而,在畸形的消费意识形态下,“奢侈风暴”却在当代中国抢滩登陆,风行一时。一方面,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种节约性的技术与产品相继被推出,被推广;另一方面,各种“炫耀性消费”与商业促销行为更加“喧哗与骚动”。无论节约的技术与产品怎样高明,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艰辛节约下来的“可怜的生活资料”,与被商业机制无端浪费的庞大生活资源,根本没法相提并论。
因此,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最全面的发展策略应该是标本兼治,一方面通过工具与技术手段去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另一方面,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批判畸形消费意识形态,使消费主体拥有—个健康、合理的“消费指数”。两相比较,如何批判与抵制畸形消费意识形态,显然更具现实意义,必须优先考虑。这是因为,在消费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主体的消费欲望不仅很容易被刺激与生产出来,而且也特别容易极端化与恶性膨胀,如果不加以警觉与控制,那么无论怎样劳动、生产和创造,都将无法满足他们的消费欲望。抵制畸形消费欲望,开发客观的节约技术,是本末的关系。只有消除了各种畸形消费欲望以后,一种真正健康、良性、可持续的消费生活方式才能成为现实。
(取材于2006年4月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畸形消费意识形态”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发达国家及“先富起来的人”,在得到消费的现实条件后进行的无节制的恶性消费
B.是一种出现时间不长的以“吃光、用尽、穿完”为主要倾向的社会思潮与生活方式
C.是不考虑同民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和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而进行的消费“盛宴和狂欢”
D.体现出来的是—种不健康的、恶性的、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消费生活方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向往与渴望消费的心理上,发展中国家与广大低收入阶层,与发达国家及“先富起来的人”是一般无二、没有差别的
B.在我国,人们素来是安贫乐道、勤俭节约的,但这些传统信条与价值观念被畸形消费意识形态全方位地摧毁了,当代中国人开始了无节制的恶性消费
C.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艰辛节约下来的生活资料少得可怜,根本就无法同恶性消费所浪费的生活资源相提并论
D.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以客观的节约技术为“本”,以抵制畸形消费欲望为“末”,实施“标本兼治”战略
E.由于向往与渴望消费的欲望被压抑得过久,发展中国家与广大低收人阶层最终必然走向无节制的恶性消费
F.节约的技术与产品再高明,相对于恶性膨胀的消费欲望而言,几乎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技术创新和勤俭节约,都是没有意义的
G.抵制畸形消费欲望,与客观的节约技术,是本与末的关系,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倡行勤俭节约,更要反对铺张浪费
H.只要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消除了各种畸形消费欲望,我们就能拥有一种真正健康、良性、可持续的消费生活方式
参考答案:
1.A (畸形消费意识形态的主体是“发展中国家与广大低收入阶层”)
2.D G (D将“本”与“末”弄反了;E“最终必然”过于武断;F技术创新和勤俭节约”是“标本兼治”中的一个方面,不能说“没有意义”;H失之武断,原文“只有……才”是必要条件,这里的“只要……就”是充分条件)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美丽折扇依靠实验打开
国家体育馆是2008年奥运会主要场馆之一,屋顶呈扇型,优雅美观。其钢屋盖结构采用的是“双向张弦的大跨度空间结构”,这种结构在以前尚无先例。
如果把单向张弦结构比作一把弓,那屋顶就好比弓身,而下面的钢索就好比弓弦。通过拉紧钢索,使屋顶“拱”起,产生一个向上的力,从而使屋顶可以承载更多的负荷。但屋顶在承受负荷时会出现变形,改善的办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增加钢索,和原来的钢索在平面上成十字交叉,这就成了双向张弦结构,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