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20字。
阅读·写作·实践三位一体的一些尝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研究
文理学院附中 戴国萍
摘要:一、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二、对存在问题的一些对策做法
关键词:阅读·写作·实践 三位一体 尝试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的训练。然而从接受到发表这两个角度看,实际上还是两个方面,即读和写。读是听的深化,写是说的提高,读和听,写和说是统一的。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只读不写,或读归读,写归写等读写分离现象。一些学生课外书读了很多,但一说起写文章就头疼、害怕。我曾在2000年10月份对所教两班学生阅读现状进行研究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学生110人。调查结果如下:
项目每天阅读时间(单位:分钟)摘记习惯看书注意点对写作的帮助
00-3030-6060以上有偶尔没有情节语言情节语言
谋篇布局有有一点没有
人数923542495969712283547
百分比821492284888911253243
从上述情况调查统计表中可见,初一的学生71%是有足够的阅读时间的,这有利于他们涉猎广泛的课外书籍。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一是选择的盲目性,学生往往只凭兴趣选择书籍,受流行文化的影响较大;二是阅读目的的盲目性,学生在阅读是注重的是文章内容的曲折离奇,对于谋篇布局,写作手法技巧等,不感兴趣,同时,没有良好的摘记习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阅读和写作是完全割裂开的:读归读,读的是曲折离奇的情节;写归写,写的是枯燥乏味的语言。阅读与写作未能有机结合,使阅读成了一片飘忽不定的云霞,虽美却无所附丽。
学生如此,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囿于教材抓理解,不注重联系生活,致使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读写分离现象,面对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写出来的文章,学生只看到了一些文字的罗列,而没有真正通过文字体会出“情”,获得其中的“理”,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成了观众,被动的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对语文课缺乏兴趣。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阅读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写作才能把阅读来的东西消融掉,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说,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互动的思维活动,写作水平的高低能反映阅读的实效,广泛阅读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读写分离情况,如何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提高写作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在日常语文学习中,要求学生养成三个习惯
1. 阅读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凡开卷必须做到“圈、点、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