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课的实践与思考
□曹勇军
选修课的定位
高中语文选修是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合格健康的公民而设置的课程。依据“课程标准”,它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让学生在必修的共同基础上通过多样的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高中阶段大规模开设选修课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选修课如何定位?一般认为,必修课强调“共同基础”,选修课重在“多样选择”,于是许多老师便把高中的选修课理解为大学里的选修课。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实际教学中核心选修课只能是整班实施的、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选修,教师还是自己的教师,教室也还是从前的教室,选修的科目也只能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家普遍认可的核心科目。也就是说,必修强调“共同基础”,选修强调“个性选择”只是相对而言的,选修和必修在许多方面有共同和相似的地方。选修课的多样选择就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看,主要表现为各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的选修Ⅱ校本课程,并更多地体现在具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组合、生发和拓展上。另一方面,进入选修阶段,学生已完成了五个必修模块的学习,选修课必然肩负着进一步提高、发展学生的责任,需要通过具体的学科学习,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人生得到发展。因此,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继承、巩固,拓展、提高。两者之间既有继承性,也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是选修必须重视对必修内容的梳理和巩固,选修课仍然具有基础性;独立性是前者强调基础,后者注重拓展,强调探究,着眼于发展和提高。
认识上的误区
对选修课定位不准,认识上过于理想化或过于实际,使许多老师在选修教学中存在着思想和做法上的种种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选修课就是类似于语文第二课堂的活动。在教学中缺少明确的课程目标,缺少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缺少适应选修课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缺少对课程的多元的科学的评价,往往是学生随便说说,教师随便聊聊,或者放几张光碟,看一点录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根本无法实现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学生也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误区之二:简单地照搬大学选修课的模式,不顾教材的规定性以及学生的实际,随意拓展,任意生发,把大学的内容简单地搬到中学选修课堂上,强调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忘记了基础性、工具性和实践性,认为只有这样才像选修课,才够品位。选修课固然要拓展和探究,但应“适当”,要讲究拓展的价值,重视探究的质量。不顾学生的实际,一味求“深”求“难”,这样做也同样无法实现选修课程的目标,无法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误区之三:在应试高考的压力之下,把选修课扭曲为应试的复习课,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我就怎么教。这种做法具有相当大的市场。这种常规教学应试化的做法,不仅降低了语文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而且也无法真正在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来。进入课改后,许多老师都担心语文会不会在高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