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如何备战探究性试题
□刘 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评价理念与时俱进,应运而生。在考试实践中催生了一些新的题型,实践探究性试题便是其中之一。教育部考试中心明确提出,要在语文试题中增加探究性试题。这种创新试题是对原有考试形式的一种挑战,是对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这对考试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探究”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意思,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的最高能力层级。实践探究性试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其特点是立意具有新颖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解法具有探索性,思维具有发散性,答案具有多元性,效能具有创造性。这类试题通过提供背景材料,设置生活情景,提出某种话题。它要求考生投入社会实践,积极参与探究,在探究中拓宽思维空间,挖掘自身潜力,展示自我才华,并为创造性发挥提供前提条件。设置探究性试题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自主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下面,就探究性试题的要求、形式和方法作详细阐述,相信这对考生答题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一、试题要求
《考试大纲》对探究性试题作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考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或深层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此,需要考生站在书上俯视文本,而不是倒在书上仰视文本,并在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独特的体会、独特的见解,需要考生真正读进去,又能读出来,从而进入到研究的层面。
二、试题类型
(一)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
这种题型要求我们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领会文本给予我们的其他启示。为此,要求我们在阅读时不能浮于表面,要能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思考,去粗取精,抓住文脉,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其丰富的意蕴。
如:学习了《〈离骚〉节选》(人教版第三册)这首诗,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迪?
分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节选部分虽然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但只要深入挖掘,认真分析,我们得到的启迪肯定远远不止这一点。当然,不同的同学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但这种感受与理解一定要紧扣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来阐发。
参考答案
(1)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绝不能动摇。
(2)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3)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探究文本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儒、道、法各有千秋,思想内涵也各不相同,延伸开来的思想文化体系更是千差万别。所以说,一般文本的文化内涵绝不是孤立的、个别的,而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如果我们能拓展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