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00字,1篇例文。
走进大自然
——写景散文写作指导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张小兵
已发表于《新课程报》2007
《现代散文选读》第四专题“文字绘出的图画”导语中说:“人类为什么会对大自然抱有如此浓烈的兴趣?那些被称之为‘景色’的自然为什么会如此地吸引我们?那是因为人类习惯于在自己的内心模仿外部的自然:它的雄阔,它的坦荡,它的妩媚,它的恒常,它的深邃无边,它的残忍暴戾,它的无私多情。虽然我们不可能让自己变成一块石头或一片树叶,但我们可以借助文字,替我们完成这一切。”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人类钟爱自然的缘由,并指出文字可以画出自然。那么,究竟如何让自然成为文字,又让文字成为审美之后的自然?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阅读本专题四篇文章,我们会对写景散文的写作获得一些认识。
其一,格非说:要写好风景,首先要立足“情感”。《云南冬天的树林》中于坚是一个“有情人”,也是“有心人”,他躺在自然的怀抱中,聆听自然的絮语,凝视自然的神韵,描绘出了云南冬天树林的色彩、温度乃至生命。只有爱自然、爱生活,并且多游历、多积累的人才能从情感上有爱自然的情感。
其二,丁玲说:散文可以偏重于风景,但必须有思想。于坚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用散文诗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对自然纯真的注视与倾听,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语言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次理解。
其三,郁达夫说:现代的散文……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钟敬文《西湖的雪景》不但描绘了位处江南的西湖雪景,还援引诗文掌故,情感丰富深刻,情致幽雅,看似悠闲的情思中暗含了对时代纷乱的深切忧思。茅盾《雷雨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雷雨来临之前的风、雷、电,以及人的状态,暗含了革命处于低潮但又是新的高潮就要到来之时的社会现状。
其四,陈德文说:描绘自然风物必须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在《晚秋初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动衬静、综合运用多种观感等描写手法,形象生动地描摹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细致入微地抒发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总之,写景散文必须以“情感”为行文内核,以“思想”为基本气质,以“社会”为背景依托,以“手法”为辅助手段,方能写出好的写景散文。
在农村城市化、城市“碉堡化”的今天,我们的学生对大自然缺少最直接的关注。其实,一个优秀的作家,抑或是一个有着一定审美水平的人,都是关注自然的。鲁迅就是这样,比如我们经常会想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昆虫与植物构成的自然图景和众生万籁的音响,这与鲁迅的细心观察有关,蟋蟀、蚰蛉、蜜蜂、苍蝇、蚂蚁等等自然界的生灵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翻开《鲁迅全集》有的直接描写诗意的自然,有的以自然生物设喻,一股透着清香、沾着雨露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鉴于此,我们可以设计作文题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自然,由观察而品味,由品味而欣赏,由欣赏而对话。例如:
请以“ (四季选一)魂”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散文。
审题立意: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征,春季浪漫,夏季热烈,秋季深沉,冬季冷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