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00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 万紫千红总是春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人文底蕴初探
摘要:本文试图从内涵层面和文化层面探讨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的人文底蕴:一、促人深省的道德警示,二、令人感动的精神关怀,三、撼人心魄的哲学思辩,四、沁人肺腑的古典美学,以期管中窥豹,觅得高考玑珠。
关键词: 高考 语文 人文底蕴
正文:高考语文既牵系着莘莘学子的前途和命运,更关涉到中华民族的人文走向和发展趋势。2003年全国语文高考是高中新版语文试验教材的首次高考,2003年全国高考卷势必代表着今后几年的命题理念和教学导向。而命题理念可从技术层面和内涵层面这两方面分析,前者即设题角度和解题技法,后者即选材角度和题材内蕴。教学中往往重低级的技术操作轻深刻的底蕴透析而导致高考中捉襟见肘。红杏枝头春意闹 ,万紫千红总是春。那么,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丰厚的人文底蕴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一、促人深省的道德警示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①。高考这一指挥棒,暗示了中学教育育人乃首位,即培养优良的道德风尚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江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并且号召北大学子“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②。
从教学总纲到考试说明再到中央精神,无疑在告诉我们: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内蕴着促人深省的道德警示。如25题,技术层面可视为据情境改写和依题例仿写,但提示语均为思想道德及文明礼仪术语,这与前几年的仿写题、据情境扩展语句题的内涵迥然不同,更注重“德”,“德”字入题,题中显德,让考生当头棒喝,但改写句美妙的艺术氛围,又让考生轻松愉悦地接受了德育,此题以德警示,发人深省,却又余音绕梁,久而不绝。如18题名句的默写“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仿佛在聆听儒家祖师莅临杏坛,谆谆布道;李密声泪俱下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似乎又让我们重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那尊老爱幼亘古不变的懿行美德。
“仁义礼知信”,儒家之信仰;尊崇仁德,儒学之要务;德智体兼顾,今学之风范。故2003年高考语文卷渗透着促人深省的道德警示,“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①
的确,葆有几千年优秀儒学传统的中国,选拔德才兼备学子的语文高考亦应如是,相信德育悲剧不再重演!期待语文高考永远执著有力!
二、令人感动的精神关怀(或人文关怀)
2003年高考语文的选材洋溢着令人感动的精神关怀。“人从哪里来?哪里去?人究竟怎么活?” ④A 哲学始终关注人类的精神走向,表现出崇高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