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00字。
《故都的秋》课件案例
襄阳二中 杨国玉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语
古今中外文人墨客们都爱以秋入文,入诗。同样是秋天,刘禹锡高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马致远悲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李清照凄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毛泽东独立寒秋,放眼“万类霜天竞自由”,发出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秋思”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熔铸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不同的人,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他们眼里的秋景也不同,这就是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散文大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如何一种况味呢? 让我们伴着钢琴曲<<秋日私语>>一同走进《故都的秋》。
二走进作者
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二、捕捉信息,寻找文眼——“神”
“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之秋的特点是:清净悲凉
三、缘景入情,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北国之秋为什么让作者魂牵梦绕呢?是故都的哪些秋景使作者难以割舍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作者所描写的故都秋景。
明确: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牵牛花、日光、秋草、槐树落蕊、秋蝉、秋雨、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