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备课札记

作者:不详  时间:2007/4/8 19:30:2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83
  昨晚备课,被《故都的秋》折磨得够呛,熬到半夜还是备不出来,觉也没好生睡。上午上课的时候,我也昏昏,孩子们也沉沉,大家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被郁达夫弄晕了,呵呵。 
  不过,我现在好象有点明白了。这不过是篇散文,随便抒发作者的一点小情绪罢了,那么,姑且不往深里去想,他说什么,我们便信什么,说不定倒容易共鸣呢。 
  (一)  
  先撇开景物描写,读后半部分的议论。这段议论是不难懂的。“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有情趣的人类对秋天的青睐,就是这个原因啊。“枯藤,老树,昏鸦”的枯寂,孤独,“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的衰残,憔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迢远,惆怅,都是因为秋天的景致暗合了多情善感的人类的内心,激发了抒情的兴致,催生出了咏叹的调子。古今中外的“秋士”们,受着大自然的感召,把心怀敞开了,借着秋风秋雨让郁积的情绪飘洒出来。 
  作者又说:“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所以他才不远千里,辗辗转转地跑到北平,去感受“秋的深味”,给我们看北国的秋天是如何更像秋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倒是了。像样的秋天,就得澄清而不是混沌,安静而不是热闹,悲凉而不是温煦。要温暖,只需去找春天,要热烈,得去找夏天,要混沌,冬天的雨加雪降下来时,天地混沌成一片,只需往露天里一站,人也保证混沌起来。 
  只有像样的秋天才能牵动人心里秋一样的思绪。人生多不如意,生气勃勃、欣喜若狂的时候少,寂寞无聊、悲感惆怅的时候多,那么如果看到风吹枯草,雨打黄叶,还不觉得终于有了可痛掉几滴眼泪的机会?知己也许难寻,自然却终有情,这眼泪也觉得有了去处,而心里也舒解了几分。再者,平日里忙得团团转,心里乱糟糟的,形而下的时候多,形而上的时候少,好在还有秋天,空气也清凉了,天也高远了,水也澄净了,这时你的心里不也浮躁之气消去不少,心胸开阔不少,添了些哲意的沉思,多了些对高渺、超越性的意义的追寻?在《赤壁赋》里,苏轼正是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清秋时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之中,发出了极为超脱、潇洒的感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些萧索,深沉,幽远的感触,倘若没有秋天,更何以一吐为快!而倘没有秋天,少了人的多情注视,草木风月也要失多少色彩啊。也怪不得无论古今中外,“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而且越像秋天的秋天,赞颂的越多,比如北方的秋。郁达夫就对它大加称赞。 
  (二) 
  郁达夫说,北方的秋天,最美好的时候,是果子成熟到八九分,颜色呈现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此时的秋天是最清、最静的。 
  它有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刘禹锡曾吟道:“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碧霄”便是这个了。 
  它有能听到鸽子的飞声的宁静,配着尖细且长的秋草的冷色调的牵牛花。这些都是既清也静的景致,使人感到十分的秋意。槐树的落蕊铺得满地,“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多么静啊!路上扫帚的丝纹,还没有被脚印抹去,多么细腻平静而带点微微的寂寞啊。多情的诗人们见此情景,又忍不住要叹闲愁叹寂寥了。 
  衰弱的蝉声,在南方是要到山上才听到的,所以不太容易引人悲戚,但在北方,每家的树上都有,它们“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真是“余音更苦”啊。秋声里有了蝉声,才成就了秋的悲苦。而秋雨,那被写到诗词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里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里的,“西窗过雨”里的,得是下得声音清晰的雨,雨点得是一滴一滴打下来的,是要带来愈来愈深的凉意、而且是走向寒冷的凉意的。这样的雨,才是秋雨。郁达夫笔下那下得“息列索落”的雨就是。 
  (三) 
  历来的文人骚客爱秋,是因为秋触动了他们或深沉或幽远或严厉或萧索的心怀,而郁达夫爱秋,却并不是因为秋引动了他的“萧索,严厉”的感触——从文中看来,他并不萧索——而是因为秋触动了别人的心怀,他因为爱着他们的心怀,于是也爱上了秋。他玩味着别人的心怀,也玩味着触人心怀的秋。这种有趣的情形,用卞之琳的一首诗来描述再合适不过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这种玩赏的态度,就显出他的优游。那些骚客一见到秋天,便是止不住的深思,叹息,或者眼泪滚滚,可郁达夫是来享受来了,他的心境是那么闲,那么兴味十足,所以他的文字是那么细致入微,那么从容不迫。这真算得上是中国的典型士大夫,正配得北平的人情风物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