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370字。
点评教学示例《故都的秋》
提出点评
教学的社
会背景
确立课题
确定
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烟台一中 李俊华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经常发现这种情况:一本教材学完了,不少学生的书都是很干净的,文中没有手写的痕迹,看起来像没读过一样;有的书中虽也标记了一些文字,可那也是照抄板书或老师命令下的产物。学生学习课文的被动与盲目可见一斑。这固然与高中考题很少涉及课本有一定关系,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课文没有真正起到典范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这个责任就在于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使用课本、学习课文的方法。
2000年颁布的语文新大纲在指导思想上已全面揭示了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即在注重语言素质的同时更强调了思维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思维教育方面,新大纲规定了“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鼓励学生有创见”,“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学改革,彻底告别一言堂和注入式,把教学民主、教学互动、激励机制引进课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自己的读书心得,我终于发现,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点评文学史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很好的借鉴与启迪。从2000年起,各地高级中学开始试行新版语文教科书。新教材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革新。从内容上看,目标明确,指导具体,便于学生自学;从形式上看,由原先的32 开本变为16开本,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写写画画的自由空间。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我尝试将点评式阅读方法引入课堂,教给学生点评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点评习惯,让课堂与课文成为他们展示自己自由驰骋的思想的天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将展示的《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实践活动,基本上体现了点评式阅读教学的模式与思想。
《故都的秋》一文编排在新版高中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的首篇,所以这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起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会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就这篇文章来说,语言细腻优美,情景交融,可以确立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课前,为了增强学生对文章意境美的感受能力,渲染良好的审美氛围,我找来了朗诵录象带。对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我先自己做了精心的点评准备,以使自己在学生点评时能与他们产生共鸣,在指导时能够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文章中有对秋雨下得“有味”的描绘,我特别找来余光中的《听雨》一文的片段来作补充。
根据自读点评一般课文的三步骤,结合散文的文体特点,我设计了本文学习的三步骤:第一步,通过课文的范读欣赏,获得初步审美体验,对文章感情基调与主旨有大致的把握;
第二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重点理清文章的写景层次。
第三步,学生细读课文,对文章的语言与艺术手法做鉴赏与评价,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制定教计划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自读点拨 文章脉络
点评交流
在教学课时上,考虑到一节课有些紧张,我选择加入30分钟的早自习,共75分钟。
语的设计一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是这样导入的:送走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也游览过夏日里优美的《荷塘月色》,今天,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秋意盎然的清晨,一起来欣赏郁达夫先生《故都的秋》……
富有诗意的导语,一下子令学生的脸上露出会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