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700字。文学家吴梅村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晚号梅村,又号鹿樵生,江苏太仓人。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于优裕的环境中长大,受业于当时文坛盟主张溥,可谓名师高徒,相得益彰。
在中国,考中状元,未必做得文豪,做得文豪,很难考中状元。这其中,二律背反,势难两全。大概八股文做多了,性情文字难免生涩凝滞,脑袋里装满了论、表、诏、诰、判、策之类应试制艺,诗词歌赋的绝妙灵感,也就找不到立锥之地。所以,吴敬梓,金圣叹,曹雪芹,蒲松龄,不幸都是科场上的名落孙山者。
所以,能凭真本事,赢得科举,凭真才华,成为大师者,肯定少之又少,只有极具才华,极富学问,同时又极善科举文章的吴伟业,是这样一位全方位的多才之士,而成为连捷连中的鼎元。我一直想,这超常才华,非凡文彩,还有他江南秀士的都美容止,儒雅器度,是明朝最末一个皇帝朱由检,一直对他十分赏识,并加以回护的原因。
1631年,他到南京应乡试,中举,名列第十二。次年进京,参加会试,得第一。接着殿试,皇帝亲点,为一甲二名进士,即“榜眼”,好一个了得。然后,授翰林院编修。这是崇祯三年的事,当时,朱由检登基之初,正大展宏图,恨不得天下才俊悉皆入吾彀中之际,对这样一个年纪大他一岁的新科副状元,自然会有一种同龄人的惺惺相惜之情。
平心而论,朱由检不是太坏的皇帝,他并不想亡国而亡了国,第一,他不幸,摊上了一个从根子上朽烂的王朝,纵有回天之术,也无能为力了。丧钟早已敲响,就等他来合上棺材盖罢了。第二,更不幸的,此人行事峻急,纠刻猜忌,罚重恩薄,少见情义,这些属于他个人的性格悲剧,也加速了帝国的灭亡过程。他在位十七年,一共换了五十位首辅,平均一年要换三个宰相,最短的黄震亨,大概只干了三个月,仅这用人一件事,可见他驭政的水平。试想,董事长频繁地换总经理,一个再好的公司,也会折腾得七零八落的,何况千疮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