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200字。《故都的秋》
说课人 刘红梅
一、说课内容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中国现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篇)的《故都的秋》,本文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作为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本文对培养学生散文阅读与鉴赏习惯起着指引性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8月创作于北平的一篇散文。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姿态”的描绘中,寄寓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郁达夫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淫的知识分子,且不说他的人生经历与命运多舛的旧式文人有多少相似之处,就精神气质而言,他也是深得传统文人的遗传。他不远千里,从青岛赶往北平,只为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其状物写景之细腻,可以与古典山水游记相媲美。《故都的秋》可以看作是现代汉语版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用八个字概括:名士风流,悲秋情结。
三、大纲要求
《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方面,要求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对艺术形象的文本价值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理解。本课旨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中获取散文阅读与鉴赏的理性知识,再以理性知识指导阅读与鉴赏。
四、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散文属抒情文学,重在表情言志,表达作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大部分学生通过高一年级的一些散文(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等作品)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散文诸如的“形散神聚”、“情景交融”的一些特点,但散文的鉴赏与评价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形成。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理清文脉,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对故都的赞美之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六、突破重、难点的途径及方法
为完成教学任务,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在整体诵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层次,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赏析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鉴赏简洁清丽并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将教学重、难点分散在两课时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贯穿“反复诵读——阅读和欣赏——鉴赏与评价——综合与运用”这一教学思路。
1、解决办法:
(1)适当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艺术特色:郁达夫的小说或散文中或多或少都带有伤感甚至颓废色彩,如《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但要引导学生明了,郁达夫的这种审美倾向本质上不是厌弃人生,而是热爱人生,消沉只是他的表象,追求才是实质。(课前印发相关资料)
(2)强化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特级教师韩军倡导的“人性、真实、自由、多元”的“新语文教育”的“三原则”中之一提到“吟诵与讨究相结合”原则,督促学生在吟诵的时候,亲身地体会,将内容与理法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3)重点分析一些语段。紧紧扣住“言语”,进行“讨究”、“鉴赏”、“体悟”。通过字、词句、段的斟酌、推敲、鉴赏,回归语文教育的“在言语上下苦功”的传统。
(4)揣摩精警语句,感受人文精神。
2、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及学法设计:
(1)查阅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情境,理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