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400字,共23小题。依据江苏省2008年高考新课程卷编写。
南通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南通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基础知识与语言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答题页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题卡答题页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本卷ⅠⅡ两卷选择题用一张答题卡答题,全部填“A”。Ⅰ卷1-6题共6题按题号自然顺序填涂答题卡,Ⅱ卷16-20共5题不按其自然序号填涂,而是连接第6题直接在卡上第7格填起,其间不空格!答题卡应填涂11格。
第Ⅰ卷 阅读题
(45分)
友情提醒:1-6按自然顺序号填涂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②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达到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记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满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③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下列对选文中加线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方”在文中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指未经历的人生,心中的理想、希望。
B.“家”主要指人的精神家园、心灵归宿。
C.“旅途”可以理解为人生之路,人的奋斗过程。
D.“旷野”是指那无边无垠、茫无涯际的空旷的原野。
2.作者为什么认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下列归纳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人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记这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B.人在旅途漂泊不定无法还家。
C.人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D.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欲望,但仍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①先点明中心“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然后描绘摄影作品的画面,联想到文学作品刻画的类似场景,联系并评价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境遇,将抽象的人生场景具体化为人生规律。
B.选文揭示了家园之思的新的内涵: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的皈依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
C.选文②引用了大量诗歌,其主要作用就是增强文学色彩,丰富文章内容,从而使本文具有了极为浓郁的文化气息。
D.选文结尾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深层迷惘,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意蕴深厚。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万柳堂记[1]
〔清〕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2],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3],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4],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