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50字。
考场散文的制胜因素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认为是正宗或典范的古典文化更是不胜枚举,时至今日,高水平的考生越来越认识到,在自己的考场作文中很好地将视角灌注到古典文化当中,用自己的认知与情感去生发或挖掘古典文化的巨大张力,这对于用例的典型,内容的充实,材料的丰富,意境的深远,包括对文句有意蕴,都有不言自明的佳效。尤其是在散文的写作当中,高水平的考生高屋建瓴,用自己丰富的古典文化素养以及驾轻就熟的技法来结构全文,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底蕴与思想厚度,让阅卷老师充分体会到中国灿烂的古典文化对高中生的有益滋养,甚至看到学生身上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与文学资质,自然格外受到中文系出生的阅卷老师的偏爱!
一、"诗词"的巧用 在高考作文中适时的使用"诗词",具有三大优点:其一是使行文具有意蕴,这是由诗词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可以做到有"文采";其二是使行文摇曳多姿,在作文构思上做到"新巧";其三可以体现考生的作文潜能,张扬考生炼字炼意的能力,在更多发展等级上获取优势。怎样在文章中巧妙使用"诗词"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尝试:
1.引用 在行文中,收寻同类的诗词,围绕话题或观点,对其进行应证或证明,会使行文具有文学色彩,高明的考生,还会使行文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
2.仿用 在作文中,有些好的诗歌,针对于不同的话题,却不能直接引用,这时,可以进行巧妙的仿用(就是我们在主观题里经常碰到的仿写题)。仿用的要求很高,难度较大。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诗词本身便于仿用;二是话题适合使用诗歌;三是自己具有仿写诗歌的必备能力。
3.变用 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围绕话题,将其变化一种方式进行再现,姑谓之"变用"。采用变用的方式也要注意三点,其一是对诗词的理解要准确,不应牵强变化;二是要保留诗词的精华,发挥诗词本身的功效;三是要切中自己话题的题旨,似得自己的变用与中心浑然一体。 当然,在高考作文中巧妙地使用诗词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也可以在行文中兼用上述三种,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罗列,考生需要注意的有如下几点:一是要充分领会自己所写的话题与中心,充分理解自己所要使用的诗词是否合乎话题,不能为使用而使用;二是要在使用中体现灵活,因为诗词的表意往往具有一定性,要善于巧妙地翻出新意,体现考生的驾驭能力;三是要在作文的备考当中,可以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可供使用的诗词,为高考作文的临场发挥储备充足的"粮食"。请看下列三例:
例一: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儿是春住处?"王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还有苏轼说、秦观说、黄庭坚说……王安石倒是承认,二十四番花信风罢了,春自然也走了。春归何处?引得这些词人话语纷纷。其实他们都对,诗人有诗人的天地,对万物莫不有自己的理解。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世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有丰富的答案。
--《一花一世界 》 浙江考生
例二:夜来幽梦忽还乡,水汪汪,捕鱼忙。四寂无声,惟有馨风凉。料得年年思家时,明月夜,芦苇浜。 --话题"家"
例三:还记得那支梅吗?凌霜傲立,却引得群芳嫉妒,她不怨;同样是她,即便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她也不恨。因为她的骨子流着一股血,透着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