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30字。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报告实录:语文是什么
按:王尚文教授是我耳熟能详但却始终不得谋面的一位专家,这次有幸参加了浙江省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教材培训会议,在宁波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报告厅里终于能聆听到这位前辈的演说(之所以称演说,是因为王教授常常激情迸射,真性流露)。阅读过他的《语感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最近由沈大安老师的再三推介在读他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似乎我这几年来的教学研究都有王教授的思想和精神默默支撑着,我满怀感激和期冀地听着,记录着。
以下是根据笔记整理的王教授的讲话稿,其间忍不住写了些个人的理解,不完满和错误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语文是什么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王尚文
亲爱的各位同行朋友:
语文是什么?这里就有一个例子,我们这次会议的标语——热烈欢迎专家、学者、教师前来莅临指导。“莅临”包含着“来到、前来”,这句话不通不顺。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信手拈来一个现成例子,王教授就开门见山地为语文下了定义。听者笑,笑前辈的率真,而绝非嘲笑承办方的这一点点失误。]
语文是什么?成为了一个问题,大家都觉得怪异,甚至荒唐,因为其他学科从来都没有什么学科是什么的问题,而语文独立成科100多年来,老师教了100多年,学生学了100多年,专家研究了100多年,到现在还是个问题,所以也才会出现前面的这个“前来莅临”的问题。课改到现在,不是没有培养出好的学生,但总体水平在滑坡,我个人感觉,浙师大招的大学生语文素养一届不如一届。
事实上,语文是什么本来是很明确的,倒是给一些专家炒糊涂了,如有的人指出:语文是语言文化,即“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按这种说法,中小学、大学所学的课程都是语文了?现在还有说: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化,即语言+文字+文章+文化,七加八加,真正的语文水平却降了。如果把语文所涉及到的都加在一起,看似有包打天下的勇气,但语文的负担太沉重了。
我可以严格而负责地说:课程标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把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搞糊涂了。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标准,但是问题太多,亟待修订。1963年至2000前,语文教学大纲共有11次制订或修订,在2000年之前有关语文本体的表述都是“祖国的语言文字”,强调的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到2000年却把“祖国语言文字”改成了“祖国语文”。为什么改?有关专家不管是否自觉,总有点推卸责任的味道。因为在1997年,有一次“讨伐”单纯强调语文工具性的“语文大讨论”,因此改了,“语文”的解释比较起“语言文字”来有弹性呀,其实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制订课标的道理也不说,偷偷摸摸地改了,事后也不交待,于是就变成了问题。
[关于以上的论述,我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P11找到了王教授的严格考证: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