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790字。童庆炳:典型、意境和意象——文学创作中的至境追求
学衔职衔: 北师大中文系博导、教授,前中文系主任
讲座日期: 1997.10.29
关键词:意境;意象;文学创作
举办目的:提高师生文学欣赏水平和理论;介绍校内资深学者,宣传北师大学术实力
专家简介:
童庆炳简介
童庆炳,男,1936年12月27日生,福建省连城县莒溪乡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并留校任助教。1963-1965年,任越南国立河内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1967年-1970年,任阿尔巴尼亚国立地拉那大学客座教授。1995年3月-1996年2月任韩国高丽大学校中文系客座教授。2000年任新加坡南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
1978-1983年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1985-1995年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主任。
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级核心学术杂志《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编委。是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宁夏大学、佛山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湛江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学院、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文艺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专著和教材25种,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主编“心理美学丛书”14种,“文体学丛书”5种,“文艺学新视角丛书”5种。其教材和论文被译成越南文、朝鲜文等。
1984年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主持过国家“七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获研究成果15种,最终成果专著《现代心理美学》获首届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成果二等奖。他主编的高校教材《文学理论教程》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文学的至境形象 童庆炳
文学作品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再现类、表现类和表意类。为什么文学被分成这三种类型呢?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人类的心理机能的结构,因为文学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是人的精神创造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人类的心理机能的全部展开。那么人类的心理机能结构是怎样的呢?按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人类的心理机能是知、情、意的三维结构。知就是知识,是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文学中再现类的作品,作为主要以写实为特点的文学类型,大体上是与人的“知”的心理机能相对应的。情,就是情感,是人自身的感性方面,文学中表情类的作品,就是与人的“情”的心理机能相对应的。意,即意念、理念等,它主要是人类从生活中体验到的一些具有抽象性的思想,文学中的表意类作品就是与人的“意”相对应的。
作家的文学理想是要创作各类文学作品的形象时,达到极致,达到文学的至境。大致说来,再现类作品的至境是创造典型形象,表现类的作品的至境是创造意境形象,表意类的作品的至境是创造意象形象。今天,我将顺序讲典型的创造、意境的创造和意象的创造等三个问题。
在文学作品种类中,再现类的作品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小说、剧本等基本上再现类的作品。一讲到小说,我们的眼前立刻就涌现出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宋江、林冲、李逵、鲁智深、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阿Q、祥林嫂、孔乙己、朱老忠、林道静等以及外国小说、剧本中的一些人。中外文学作品中创造的人物形象不可胜数,但我们只把那些最成功的人物形象称为典型。一个小说家和剧作家是不是优秀,不是以他们写了多少作品为标志,而是以他们创造出多少典型人物为标志。因此,典型创造是许多小说家和剧作家艺术追求的目标。
典型形象的创造
一、典型与特征
在文学创作中,什么是典型人物呢?我们可以说,典型是一个悖论,一方面,典型是个别的、独特的、生动的、陌生的,可另一方面,典型又是一般的、普遍的、本质的、熟识的,它是一个矛盾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充满生气的、活生生的人。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典型是熟识的陌生人。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典型是熟识的,因为典型不是天外来客,他往往就在我们身边,是普遍存在的,是天天接触的。以《红楼梦》中的凤姐来说,她世故、圆滑,会逢迎拍马,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拌子。你看他对贾母的态度,对丫鬟的态度,对王夫人的的态度,对赵姨娘的态度等,这些表现,我们还见得少吗?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每一个单位,我们都可以看见王熙凤,我们对这类人是再熟识不过了。但典型又是陌生的,因为他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