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10字。
语言魔法棒得心应手 蕙质班主任点石成金
——班主任工作中的语言艺术例谈
顺德罗定邦中学 金佩琳
语言是最直接、最灵便、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交流,沟通,要用语言;激励,鼓舞,要用语言;批评,说服,还是要用语言。“语言”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魔法棒”,用得好,就能得心应手,点石成金。
一、换字换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说到:“我坚信,人的精神力量是从理解美开始的。会思考、会创造、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人都懂得并感受过克服困难的快乐与美好,他们的良好品格也正是随着克服困难而产生的。要使‘应该’和‘困难’结合在一起。没有这种结合,一个人具备巨大的精神,有能力战胜自己的弱点,感受到战胜自己的胜利是不可思议的。这种结合是从孩子精神生活中克服巨大困难、创造美开始的。美的创造,则是使人赖以逼迫自己成为好人的某些力量的源泉”。
在教育中,千方百计让学生勇敢面对困难,从克服困难中培养精神力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尝试采用“换字换境界”的办法,改变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取得良好的效果。
1、改“上学”为“求学”。学生来学校干什么?是“上学”更是来“求学”。我向学生强调“求”,就是要让他们理解有付出才有收获,懂得牺牲游玩、忍受寂寞、承受痛苦方能成就自己的学业,造就坚忍的品德。犹太人世代流传“只有知识是自己的,谁也拿不走”的信条,才有犹太民族的聪慧与坚韧。
2、 改“作业”为“作品”。老师留作业,学生做作业,虽然是天经地义,但学生不解老师苦心马虎了事、应付交差也是常事。我强调“作业”是“作品”就是启发学生理解“作业”的意义,积极对待,充分表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作业”可以应付,而“作品”则必须全力以赴,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改“考试”为“考验”。“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提起考试,学生无不唉声叹气。为了让学生了解考试的意义,我把“考试”换字成了“考验”,明确了“考试”既是对前阶段学习的检验,又是对学生是否拥有诚信人格的检验。这样明确以后,大多数学生自觉抵制考试作弊的行为,净化了班级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