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90字。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边塞诗
学案编写:房伟审核:李海龙
课前热身: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一、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二、边塞诗派的特色,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在诗的风格上,奔放雄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语言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在诗的体裁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也有若干七言绝句,因为七言诗句法多变化,适足以显现慷慨雄浑之气。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描写的景观有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胡儿。地名则有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如: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4.作者均富有浪漫进取的精神,人生观积极而乐观。因此诗中充满了激情和豪兴,显示出充沛的爱国情感。有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更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