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210字。我的语文教育手记
李玉山
作者简介:李玉山,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北师大天津附中。曾被评为全国中语会优秀研究员,获天津市第四届“双优课”一等奖。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天津师大学报》等报刊发表教学论文20多篇,另有学习指导文章100余篇、散文随笔近300篇发表,总计50万字。主编、参编学辅读物14本,有散文随笔集《静夜行吟》出版。
目 录
引 言:做一个思想着的行走者
第一章: 反思中的涅槃
一、三教《拿来主义》 ----逐渐清晰的“语文教师”形象
附1:我的“求甚解”五则
二、一节不成功的“优秀课” ----我对语文教学的一孔之见
附2:创优之忧
三、课堂教学五思――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观
第二章: 慎思下的求索
一、听取“说”声一片
二、“泡”出铁观音的茶香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
附3:《氓》课堂教学实录
附4:《金岳霖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三、与烦琐哲学”拜拜 ----文言文的阅读与教学
附5:我的“个性化”解读
附6:《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四、芥末.盐.鸡精 -----“烹调”学生不感兴趣的课文
附7:《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
五、“异口同声”与“自言自语” ----解冻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个性
附8:关于话题作文的几个问题
附9:“写出人物的个性”教学实录
六、“多元”下的“多元”问题----揭掉“另类”标签
附10:指向性.具体化.层次感----议论文写作的“三项基本原则”
七、枯砚一涸几春秋----教师“下水”新说
附11:我的“下水作文”
八、两份儿“作业清单”----拓展“第二课堂”与“第三学期”的空间
第三章:考试与复习----不能不思的问题
一、考试:“似我”与“学我”
——兼谈语文教师的“应试”能力
二、“森林”与“煤块”
----应试“复习”的“效能”
第四章:亦思亦行向至境----让你的教学个性飞扬
后 记:捡拾被遗落的“常识”
第一章 反思中的涅槃
我这个人很笨,先天的“营养不良”加上后天的乏于勤奋,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窒息着语文的“灵性”。在那段时间里,我感觉不到为人之师的快乐,感觉不到讲台上耕耘的喜悦,我甚至曾悲观地想,是不是我天生就不是个做老师的料儿?
但另一个声音却时刻提醒着我:你怕了吗?你认输了?你难道就甘于眼前的困窘?人生没有回头路,鲜花永远不属于败逃者,“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能风雨兼程”。摆脱尴尬境地,惟一的途径是提升自己;让语文课洋溢“灵性”,教师首先要有“灵性”。
语文教师的“灵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他应该是一个独立行走者。
语文教师的“教学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即由最初的“教参阶段”,到而后的“独立阶段”到最后的“创造阶段”。后两个阶段其实就是教师自身语文专业水平足以扔掉拐杖健步行走的阶段,从“备课”的层面讲,是具备了“过程性探究”能力的阶段。我的“三教《拿来主义》”的轨迹其实是很多同行“教学成熟”过程的一个缩影。但是如果不能克服与生俱来的惰性,不能强化头脑中事业的因子,如果总是给自己的“不作为”找寻各种各样堂而皇之的“客观原因”,我想,终其一生可能也到达不了后两个阶段。
2. 他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教师是凡人,自然免不了凡人的功利之心。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教师对功利的追求不能违背最起码的教育规律,这其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职业良知”。上公开课,精心准备乃情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