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380字。古诗词典型意象扫描(一)
陆精康
诗歌意象指诗词曲中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本文分析古诗词典型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主要考虑其使用的广泛性,简要的分析,则偏重于意象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一、“月亮”意象:“多情只有春庭月”
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这首诗,写所思所念之人再也无处寻觅,只有一轮皎月,将幽冷清光洒落庭院。离人不见,明月多情,陪伴着孤独的诗人。
月亮,诗人的知己。多情的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更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月亮,投射着游子浓浓思乡情。孤悬天际的月亮,既照异乡又照故乡,勾起诗人的乡情乡恋,同时又成为乡愁的慰藉。白居易《望月有感》:“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弟兄离散,天各一方,诗人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一轮明月,想象着离散亲人共看明月潸然泪下的画面。白居易勾勒的这幅异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成为游子思乡的一个经典镜头。
月亮,寄托着离人悠悠别情。皎洁的月亮照我亦照人,音书断绝声讯不通,借月问候就成为诗人怀人的一种独特方式。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见,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将自己的思怀之情寄与明月。这两句诗一说心中愁思诉之明月,一说明月无私友我同照,一说借月捎愁托附离情。本来无知的明月,竟成了诗人的知心朋友,将对朋友的思念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月亮,见证着情侣绵绵恋情。新月如眉,楚楚动人,满月如面,丰腴温柔。当空皓月,是连接沟通天下有情之人的中介,双方情感通过一轮明月交融,月亮从心理上拉近了恋人的距离,促成了恋人间的亲密。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月下树前的迷人景色,为初恋的情侣增添了诗情画意,同时也见证着爱情的欢愉;而物是人非,“不见去年人”的怅惘,似乎连月亮也为之伤情。
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她是一种道具、一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