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30个字。
新课程标准下农村教师该做些什么
平山县东回舍镇中学周明仙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及新课标的实施,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工作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一种养成教育,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作为一线的教师该重新审视自己教学的方方面面,积极推动改革的进程。也促使学生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即主动,要主动的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学习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质难问疑,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成为永久的学习习惯。作为语文教师,也就是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更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抓好各项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第一次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人来培养,体现了时代的需要。接下来我就说一说自己的一些感悟和尝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前提,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更新意识
教师要真正投入到课改中,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尤为重要的,我们应该抛弃一些陈旧的教学理念,比如“以考促学,以教促学”的思想,“重教不重学”的主观性。“重知不重思”,的浅层性……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树立“以学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定位于学习的主体,教师定位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想学生之所想,把学生当作一个个鲜活的有独立思维能力、有自己内心体验的个体,而不是围绕老师转的陀螺。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抛弃师尊生卑的观念。确立互学、互动、合作、平等的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从而使学生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还应该注意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动态的、多角度、多元方向的评价学生。同时,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把思想禁锢在教材、课本、课堂上。社会生活大舞台本身就是学习语文的大好课堂。生活处处是语文,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语文,一定要加强语文与生活、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身边的科学,说明文的写作,就离不开物理、化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保障,优化学习环境,培养愉快的情绪
长久以来,学校、老师对课堂学习要求太多了。我们的课堂标准是:“严肃、活泼、团结、紧张”,课堂上,要坐有坐像,站有站样。对老师的提问,回答要合理、合时,如果回答的是题外话,便是故意捣乱;如果回答不合时宜,就被视为目无师长。课堂上敢和老师争论的一定被视为“异类”。试想学生在条条框框中成长,一切循规蹈矩,又谈何创新。在学习《论语》中《侍坐》一则时,写到曾皙出场有这样一段“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学生们对孔子设置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