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00字。
辨体达标技法
【概念阐释】
不同文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分辨它们的特点即为辨体。“考纲”明确规定文章要“符合文体要求”,语言表达要符合文体特点。张寿康先生指出,“要处理好文章体裁和语言的关系”,处理得好就是“得体”。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在文体上不加限制,让同学们自己确定,本来是给同学们写作以更大的自由,但有不少同学把“文体不限”理解为一篇文章可以不分文体,结果往往写成“四不像”、“五不像”等。近两年的作文题要求“文体自选”,就比以前的“文体不限”更为明确了。
【技法例谈】
有一则笑话:某君宴请客人,客人还未到齐。他说:“该来的咋没来?!”一些客人就在心里想道:主人认为我是不该来的吧?于是就借故起身走了。主人又感慨地说:“唉!不该走的走了!”又一些客人心想:大概我是该走的。就又走了几个。某君发急了,表白道:“就这么几个人的脸皮薄。”剩下的人当然就认为说自己的脸皮厚,于是都愤愤而去了。
说话如此不得体,客人当然都要走。同样,如果我们的高考作文文体特征模糊,也会让阅卷老师借“故”打低分的。
怎样使作文语言有“文体感”呢?
(一)把握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
记叙文的语言要清新流畅,文采奕奕,记人要生动形象,记事要准确流畅;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概括生动,如果是杂感之类的,更要强调其文学性;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精练、简明,一般不求其生动性,以平实、自然为主,当然科学小品例外。
例如,不同文体都要求语言生动形象,但议论文要用概括性语言,记叙文要用描述性语言。鲁迅《拿来主义》中用一穷青年“欣欣然蹩进卧室”的形象来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一个“蹩”字形神毕现,入木三分,语言何等凝练。阿累《一面》中写鲁迅:“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有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作者以形传神,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事雕琢却感动人心。
(二)区分不同文体的主要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间以议论和抒情。优秀的描写性文字,可使人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晤其人,如临其境。如《红楼梦》第五回"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出场描写,《包身工》中对包身工起床场面的描写,有如电影中的画面,让人过目不忘。记叙文间以议论和抒情,也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恰到好处,抓住"时机",往往是在文中高潮或最有意义的地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要自然得体,简练精当,与记叙部分融为一体,不可无病呻吟。前面"拟题达标技法"部分所引《瞧这一家子》一文,在叙议方面两者结合得就比较成功,先交待老学究四个儿子的工作情况,然后通过老学究"转念一想"让其兼职,最后通过老学究的感慨和作者的议论揭示问题,点明主题。
记叙文中的议论和议论文中的议论不同,有它自己的特点:
1要言不烦,画龙点睛。议论文中的议论,常常要列出论点,用论据来论证,有论证过程,要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而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要言不烦,画龙点睛,把所叙事物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揭示出来,以加深读者的理解。例如《孔乙己》中的那个带议论性的句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故乡》中的那个名句:"希望是本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话议论精辟,寓意深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它们没有论点、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