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07-2008学年度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
- 资源简介:
- 共21题,约10130字。江苏省2008年高考语文仿真试题
拟题:张锋 王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做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寒山寺的钟声
严阵
①你到过寒山寺吗?你听过寒山寺深夜的钟声吗?
②当一场纷纷扬扬的小雪落定之后,当苍茫的寒江余音远去之后,当开花的土地经过成熟又经过收割之后,当群山经繁茂而凋尽万木由葱茏而萧疏之后,在夜半,在姑苏城外,在淡淡的远远的月光下,你会听到一种声音,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一种一直萦绕于你的心际似不断轻叩着你心上的那扇门的声音,一种似在近处相识却又似远隔时空的声音,那声音平静而舒缓,那声音空灵而幽秘,它脉动于所有的空间,它浸润着整个的人世。
③这就是寒山寺的钟声。
④我曾多次来过寒山寺,也曾多次谛听过寒山寺的钟声,可是直到最近我都不能说我已经听懂了那里的钟声。因为那钟声里有一座“天一阁”,它藏满了历代古籍,历尽了人间兴亡。因为那钟声里有一块“无字碑”,它记载着人情冷暖,体味了世态炎凉。因为那钟声里有一面镜子,它能在瞬间为你映照出你留在所有的道路上的所有的脚印。因为那钟声里有一把尺子,在不用任何语言的评述中,客观地为你衡量出你的所长和你的所短。
⑤默默地听那岁末的午夜时分悠然远播的钟声吧,那钟声里也浮动着一种春的气息,一种你似乎感觉到又似乎尚未感觉到的一种生机,一种要萌动出无数新芽,一种要爆裂出无数新蕾的欲望,一种要在枝头上迎接风雨布满果实的力量。那钟声里也含满微笑,含满四方美丽的风景,含满相交者相识者相知者相爱者的那些春花秋月的思绪和桂子荷花的情愫。
⑥我第一次来寒山寺,那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应该说我那次来,完全是受了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的诗句的影响。作为一个来自北国的少年,应该说我那次是纯粹为了寻求“月落乌啼”、“夜半钟声”的名句中所传达出的那种诗意的。虽然在我来的路上,在苏州古老的阊门外,有人正在那一夜的月光下为曾被战火毁坏而今又重建的砖屋贴上红色的春联,但我当时并不懂,它正是我即将听到的钟声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张继的诗里只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并没有说明那钟声的真正含意,但对一个经过多年战乱刚刚目睹了自己的共和国诞生的中国人来说,那寒山寺的钟声,当时无疑是一种和平的钟声,那一声声钟声里,都含满人们对安居乐业的向往,对和平的赞颂和对和平的祈祷。
⑦我第二次来寒山寺,是80年代,我那时正在上海,时值年终,友人颇有雅兴地邀我:白天到邓尉赏梅,午夜到寒山寺听钟声。得到如此富有诗意的邀约,我当然乐于前往。不过那次在深夜的寒山寺令我震撼终生的,却并不是寒山寺的钟声本身,而是一个远渡重洋专程来此听午夜钟声的日本老人的那种呐喊。我记得,当时他一个人跪在江南那迷离一片的雪里,面对钟声响起的地方,用日语大声地喊着什么,后来他身边的翻译告诉当时在场的人:他是一个日本老兵,曾经亲历过南京那次有名的大屠杀。他所以到寒山寺来,是希望借助这里悠然的钟声,洗涤自己负疚日久的灵魂。而他在雪地里的那些声嘶力竭的呼喊,正是他面对钟声的那种痛苦但却必须发出的忏悔。
⑧自此之后,我才领悟到寒山寺的钟声,不仅仅是一种和平的钟声,而同时也是一种和解的钟声。由此我也开始明白:和平来自和解。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虽然争端的起源各有不同,但所有的和平都应该是来自和解,不管他过去做过什么,只要他愿意和解,都应该受到欢迎,这是因为和解是来自生命进程中的一种灵魂的苏醒,一种良知的觉悟。由此,我希望更多的人都能来听听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多少年来寒山寺的钟声不仅是一种和平的钟声,同样也是一种和解的钟声,因为不论世上的事也好,村上的事也好,家里的事也好,只有首先有了和解,才会开始得到和平。
⑨近年我又有机会来过一次寒山寺。与以往不同的是,来这里听钟声的人比过去多了。我看到其中不但有人来自香港,来自台湾,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还有人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欧洲许多遥远的国度,而日本人和韩国人,则大多数是组团前来的,而很多人,很多团,又是专门不远千里万里为听钟声而来的。除此而外,我还发现,来自中国内地到寒山寺听钟声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不仅来自东南沿海,而且也来自大西南和大西北许多令人感到陌生的地方。
⑩世界上这么多人来听钟声,全中国这么多人来听钟声,说明这里的钟声之美,并不仅仅是因为张继诗中所说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那种美,而是因为它悠悠音韵中透露出的那种魅力,那种把一个普通的人推向新的精神境界的魅力,那种魅力不是别的,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天和地的和谐,一种山和水的和谐,一种人和物的和谐,一种人和人的和谐。
⑪仔细了解来这里听钟声的人便会发现:其中不乏来自台湾的少男少女亲亲热热地挽着来自北京上海的男孩女孩,他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相约为侣,自定终身。这里也有来自朝鲜来自韩国离散多年的父母和子女,妻子和丈夫,他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重温夫妻之情和家庭之乐。还有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他们不但同桌吃饭,还友好地举杯共饮,完全没有你死我活的那种感觉。活在这个世上的人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人们为什么要一代一代地相互仇恨相互厮杀呢?
⑫同样地,来自中国内地的游人中,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60岁的儿子千里骑着三轮车送80岁老母来听钟声的,有离散多年的夫妻重归于好来听钟声的,有兄弟和好来听钟声的,有婆媳相伴来听钟声的,有高考得中来听钟声的,也有高考落榜来听钟声的。总之,来这里的各种不同的游人中,只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从这里的钟声中去寻求一种和谐,一种相思日久的和谐,一种在过去的某些时候曾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的那种和谐。
⑬寒山寺的钟声又一次在午夜里响了起来。此时此刻,面对似乎来自全世界的肃然的静默,人们不由感到,这钟声已经不完全是来自寒山寺古老寺庙的那种原始的钟声,因为它已超越了宗教,超越了国度,超越了时空,而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种和解的象征和一种和谐的象征。同时它也和中国的雨露和月色融为一体,变成了震颤于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灵的乐音,这些乐音的主旋律,就是对和平和解及和谐的一种温柔的呼唤。
⑭寒山寺的钟声又一次在午夜里响了起来。此时此刻,这钟声是来自寒山寺,也是来自许许多多人们的心灵深处,因为和为贵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所以和平、和解、和谐便一直是我们心中永远萦绕不息的钟声。而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也才会成为今天中国的一种愿望。
(《人民日报》2006-12-26)
1.作者曾数次聆听过寒山寺的钟声,每次感触都不一样,请根据文章内容,归纳出作者的感受。
(答案:作者第一次聆听寒山寺的钟声正值共和国新生之初,他从那一声声的钟声里听出了“人们对安居乐业的向往,对和平的赞颂和对和平的祈祷”;第二次聆听时却从一个日本老兵的雪夜忏悔声中感受到和解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第三次聆听又从寒山寺的“悠悠音韵中”透出的“和谐”的魅力。)
2.作者在第2节中用“空灵而幽秘”来形容寒山寺的钟声,那作者是怎样描述钟声的这种特点的?
(答案:寒山寺的钟声历尽了人间的兴亡,记载了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它能瞬间出映照你人生的脚印,客观地衡量你的所长与所短。)
3.文章第4节说“我曾多次来过寒山寺,也曾多次谛听过寒山寺的钟声,可是直到最近我都不能说我已经听懂了那里的钟声”,这是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案:作者多次聆听过寒山寺的钟声,然而每一次聆听都使他获得不同的人生体验与感受,以至作者甚至不能确信自己“已经听懂了那里的钟声”,这正与前文所提的钟声“空灵而幽秘”的特点相吻合。)
4.文章前后三次写到自己聆听寒山寺的钟声,前两次较简单,第三次较详细,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前两次叙写可以删除吗?
(答案:从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来看,作者意在讴歌或者试图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传统美德——“和为贵”,这种美德更具体地表现在“和平”、“和解”与“和谐”三个层面上;在作者看来,寒山寺的钟声是一种超越了宗教、国度与时空的象征,一种和平、和解与和谐的象征;和平来自于和解,而和谐更是在和平与和解基础上的超越与升华,它具有把“一个普通的人推向新的精神境界的魅力”,因此,第三次叙写应着重处理,而前两次叙写则不可省略。)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项梁起东阿,西,(北)[比]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