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08高考考试说明研讨会南京会议汇报材料

作者:朱孝伟  时间:2007/11/24 21:18: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04
  2007年11月16日和17日,受县教研室和学校的指派,我和马之川老师一起参加了南京“江苏08高考考试说明研讨会”,下面谨将江苏08高考考试说明研讨会会议内容和体会汇报如下。
  16日上午,由南师大文学院教授、江苏高考负责人吴锦先生作了《08 高考考纲解读》的专题报告,他大体谈了考纲制定的背景和今后的方向,并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然后,他重点介绍08高考试卷的三部分构成,即“必考+选考+加试”。
  必考部分如下:
  一、 现代文阅读
  以文学类文本即散文和小说为主,分值为20分(比去年减少了2分),题型为简答题和表述题,实际上是将原来试卷中的“II卷”中的相关题目前移,并且增加了探究性试题的考查。
  二、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的难度仍然界定在“浅易文言文”,题量仍然是三题,题型也是客观题,从实词、虚词、信息筛选、推断与想像四个方面拟制三题,共9分,其中实词是重点考查对象,虚词的考查范围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了15个,具体是:因为所以而且若何其与于则乃焉之,词类的考查一定结合具体的文句理解。句子翻译也是三题,共9分,强调直译,尤其是实词。翻译时要求尽量字字落实,文意畅通,语气准确,句式对应(特殊句式要翻译成现代汉语常用规范句式)。
  古代诗词鉴赏与去年相比,无大变化,仍然是分值8分,选材以唐宋诗词为主,但是也不一定局限于此,比如06年也考了一首元词。
  名著名篇的默写,分值增加到了8分,必考篇目的范围在原来的13篇的基础上增加一篇《逍遥游(节选)》,计14篇。课外推荐的50篇里,重点有25篇,目录另附。
  三、 语言文字应用
  题型为客观题和表述题,题量5题,分值18分。题目将从如下6个方面选拟5道题:字音,词语(包括成语),病句分析,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的形象鲜明生动和简明连贯得体。
  选考部分如下:
  提供两个大题,分别体现为实用类和论述类两类文本,计18分,题型有客观题和简答题两种,各两道题,分值为“3+3+6+6”。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评论、杂文等。考查思路包括理解(重要概念、重要句子)和分析综合(内容,信息,主题,思路,结构,观点态度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在答题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确定选做哪一题,千万不能两题都做,串做(一题做一部分,另一题也做一部分),选做题的答案写在了弃做题的答题区域内。
  加试题部分如下:
  选考历史科目的同学需要做这一部分的题目。
  共包含三方面的考查内容:1、文言文阅读10分,断句(划斜线6分)并回答有关问题(4分)。2、名著名篇阅读15分,理解主要内容,分析艺术特色等,一题多选题(5分),两题简答题(各5分)。范围是从《大纲》规定的24部作品中精选出来的10部重点,即:《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家》,《边城》,《女神》,《雷雨》,《欧也妮葛朗台》,《哈姆雷特》,《老人与海》。3、文本材料的阅读15分,一大题,主要考查内容要点的归纳分析与表述。
  另外,作文的考查还是要注重基本功,简化审题,侧重于语言表达的考查,题目(材料)会有相当的适应性和考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下午,严龙文老师就2008年高考语文40 分的附加题的复习对策和具体训练谈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他重点分析了高考附加题在选拔中的价值,附加分的结构,文言断句,文言简答的延伸,名著课外阅读的考查和文本阅读的要点归纳与分析等几个方面。
  17日上午,蔡肇基老师和孙芳铭老师分别作了《高三作文,需要标本兼治》和《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几个问题》的报告。
  蔡肇基老师说,对于高三学生来说,作文需要标本兼治。治本,就是材料、思想、基本功方面的训练,这很重要,也还来得及;治标,就是应试技巧的训练。二者的关系,应该说是治标源于治本,本于治本,治本也许显得更为重要,他具体讲了以下几个问题。1、高考作文的总的趋向。2、高三作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重视教材积累人文素材,尝试一料通吃天下文题,明确共性即理、事、情相统一,认准文体体现典型特点,推敲语言洗去幼稚之笔。
  他强调说,何永康教授发现,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不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比如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结果试卷上“堆满了古代的山,涌动着古代的水”:一会儿是李清照的“水”,“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会儿是李白的“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会儿是苏轼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永康说:“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家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
  想一想,上述摘引包含了多少深刻可贵的认识,流露出多少打动人心的情感,具有多么浓厚的人文品味!这些对你写记叙文、散文和议论文,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吗? 
  过去所写的作文,也自有许多曾经感动过你的材料,记录了你的可贵认识,抒发了你的真挚情感,重温一下,自会复活,一旦需要,就会涌到自己的笔下。
  任何文章都是理、事、情相统一,这就要求人们无论写什么文章,都要有一个“三不写”的态度:情况不明的不要写,否则只有道听途说;不明其理的不要写,否则使人昏昏;没有感动的不要写,感动不了自己更不能感动他人。高考作文自是非写不可,但在选材、立意和内蕴什么情愫上又自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话题作文以来,其自身自是显示出很大的开放性;受其影响,即使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只要符合题意和要求,在理、事、情等各方面也大有自主的天地,因而,“遵命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有相当的自主性,在理、事、情的选择、表达和抒发方面,要尽力扬出自己的长处,而不要露出自己的短处。
  最后他还总结说,高三作文没有定型,人人具有提升空间。 作文可以大有作为,标本兼治自有实效。 作文并非听天由命,优异成绩决定于己。
  孙芳铭老师则就现代文阅读训练,重点强调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考纲与课标对阅读要求的比较,课标对“选修”的基本要求,并且从比较中得到以下启示:1.考试大纲(说明)与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点在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较高,而大纲(说明)的要求比较适当,表述相对集中概括。2. 阅读训练应三类文本兼顾,3.文学类以散文、(微型)小说为主,实用类以新闻、传记为主,论说类应是“一般”的。4.试卷形式的变化多于内容(本质)的变化。就此,他归纳出了高考需要的阅读方式为,需要精读而不是略读,客观性阅读要与主观性阅读相结合。要懂得在阅读方式上这样的要求有什么作用?1.要在阅读、理解文本上下功夫;粗知大意无济于事。2.在阅读理解中首先要尊重作者和命题者;不要用固有的看法取代作者的观点态度。3.答题要实事求是,即依据作品的实际作具体的分析归纳,形成答案;不能想当然。
  会议回来,我们及时地向备课组的所有老师传达了最新信息,讨论了今后备考复习的具体策略,明确的方向,强化了意识,强调了效率观念、实战意识和针对性。相信这次会议,一定能为下一阶段的复习带来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