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中三个错误倾向的看法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中学作文 / 各类作文指导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10/5 9:25: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210字。关于学生作文中三个错误倾向的看法
  一、片面追逐文采
  目前,片面追逐文采在高中生作文中可以说是愈演愈烈。从近五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在“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四个发展等级的要求中,考生们普遍认为:“深刻”过于艰深,难以企及;“丰富”又缺少积累,心有余而力不足;“创新”则可遇而不可求,且有一定的风险;只有“有文采”安全且可操作性强。究其原因,固然有考生心理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构思成文的一面,更大的问题还是在我们的作文评价机制上。
  拿到学生作文,很多教师往往放弃文章学的评价角度,不注重行文过程的梳理,而是一味地从写作学的角度,从中心到结构到语言说一通。这直接引导着学生在下次写作中,有意识地去追求易于操作的结构和华美的语言。久而久之,写作便变成了极其简单的操作。他们或者“借鉴”考前准备的妙词佳句,或者“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及大量的名人名言、诗文名句,或者仿造一些往年的高考佳作,以排比句开头、比喻句拓展、排比句升华结尾,等等。
  总之,谁能在语言上超人一等,谁就能摘得作文的桂冠。
  其实,语言只是我们表情达意需要凭借的符号而已,盲目追求文采将导致写作过程中的本末倒置。孔子在《论语》中曾说到“辞达而已矣”,这才应该是我们作文追求的终极境界。今天我们研读冰心、老舍、梁实秋等老一辈文坛大师的著作,以及周涛、刘亮程等当代散文巨匠的作品,会发现他们的文章并不仅仅是好在文字的华丽丰赡上,其文章仿佛是从心中涌出的泉水,有着个人独特的气息,闪烁着迥异于他人的光芒,于一个词上见特色,于一句话中显精妙。
  德国美学家莱辛说过:“对于造型艺术,表达比构思要重要;而对于语言艺术来说,构思比表达更重要。”当学生盲目重视对形式上的东西的追求时,必然看淡对本质方面的追求,而扭转这种情况的关键就是要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构思的培养与引导上。写作不是求同思维而是求异思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就提到:“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在写作中,多在构思上下工夫,方能独出机杼、独领风骚。如,面对“同情”这一话题,别的学生都在写“要善于同情他人”“同情他人是一种美德”;而有的学生则能进行逆向思维,立论为“给予同情也要接受同情方为生活之道”,观点特别,充满人情、人性的温暖。
  二、大量使用古人古事
  近五年来,从平时的作文到高考评出的优秀作文,我们恐怕很难用数字去计算屈原、司马迁、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等出现的次数,几乎已经到了言必及屈原司马迁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地步。材料的极度匮乏,加上语言的华美溢采,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作文充满矫情,形成了新“八股”。
  其实,学生手中现有的教材、读本中就有很多可写可用的材料。如在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中,有位学生就巧妙地化用了里面的内容,写道:
  2500年前,那个老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