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几点看法
作者:祁丁仁 时间:2006/10/7 15:50: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79
材料一:据新华网载文,我国一些“普九”达标县中小学辍学率远高于国家规定的达标标准(百分之三以内)。有关人士指出,家长的“读书无用”论是造成大面积辍学的根本原因。“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着工作,不如趁早打工挣钱”是部分家长无奈的选择。
材料二:《25年,一个错误的预言》——摘自《未来导报》(2006年3月31日)
1979年6月,我国曾派出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等教育,完毕写了一份报告,其中一段文字写道:学生无论品德优劣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眼里,让地球掉个个儿好像易如反掌似的。重音体美,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的状态,学生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病入膏肓。
结果如何呢?事实雄辩地证明这是个极为错误的预言。25年过去了,仅仅在1979至1999年的20年间,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2003年产生的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人占了约一半。美国人才济济自然缘于教育,再说具体一点,是他们“无拘无束”的教育制度,让小学生体现出了“天无我大”的自信和对创造的强烈渴望。而具有强烈的自信和创造欲望,正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驱力。美国的教育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更利于引导学生勇于创造、乐于创造、善于创造。
材料三:2000年8月我去省教科所参加新大纲培训,其中一位教师谈到这样一件事:我国一位教育官员去德国考察基础教育,在一所学校看到初二学生还在学习分数加减运算,就对陪同的德国官员说德国的教学内容太落后了,在中国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习分数了,而德国竟然在初中才学。那位陪同官员说,是的,我们是落后了点,可中国领导人坐的都是德国轿车。
课程超难、超前就能提高国民素质吗?
材料四: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在我校进行社会调查,对七、八年级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在问卷“你觉得课本难吗?”的调查内容中,有48.91%的学生觉得课本难,自己看不懂,老师讲了也不懂。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对课本的权威性不敢怀疑。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学生对所学课程特别是数学、英语、物理没有学懂。学不懂、没兴趣是学生逃课、躲课、厌学、辍学的根本原因。再加上读书无用思想的抬头,农村中小学现状可想而知。这是每一个关心教育,关心中国未来的有识之士不得不关注的现实。
我的看法是:“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基础教育存在种种弊端,课程设置偏难,多数学生学而不懂,
加速了“读书无用”论的形成。
二、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困惑:
(一)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困惑
1、 素质教育是个模糊的概念,它没有“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那样明确的内涵,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一个有数以亿计师生的大国,用一个模糊得难以界定的概念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过程、目标,实在让教师难以适从。再者,一个把通过考试作为选拔人才唯一途径的社会,提倡素质教育难道不是困惑和矛盾的吗?
2、 素质教育和考试到底矛盾不矛盾。按理说,不考试则无法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考!考什么?所有的试题又都能找到高考试题的影子,小学也不例外。不管你在教学中实行了什么样的素质教育,大大小小的升学考试让你的素质现出原形,决定你一生的命运。06年3月,我去省上参加省教科所组织的高考培训会,有一位资深专家谈到素质教育时说,南京市实行素质教育,结果05年高考一败涂地,学生不答应,家长有意见,不得不返回到应试教育上来。所以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配套工程,我们希望的是“源头活水”。
3、 会考制度与素质教育。高中会考最初的设想是提高全民素质,学生不管学文科还是学理科有十科必修科目。03年以前,只有会考全部通过,拿到毕业证,才有资格参加高考(会考叫资格性考试,高考叫选拔性考试),03年以后,取消这项禁令,资格已名存实亡,会考更加剧了学生对文或理的偏科现象,学生清楚前途比素质更重要。
(二)、减负与加负
目前,中小学学生课程负担重。通过辅导自己的孩子、调查中小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偏难。每一次的课程改革,都是难度层层下放。大学内容放到高中,高中放到初中,初中放到小学,或高三放到高二、高一,初三放到初二、初一,而孩子们是否聪明得那么快呢?且看初一年级的课程设置: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课程,从上午到下午,七节课安排得满满的,每个班每星期只有一节自习时间,要说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时间在哪儿,快乐在哪儿?课程偏重偏难,使得五天工作制不自觉地变成了六天工作制,越加重了学生的心理、生理负担。花开花落各有时节,为什么要在不该做的年龄强迫学生去做,越期望早熟,越半生不熟。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或许是无望。小小的鼻梁,厚厚的镜片,弱小的脊背,沉重的书包,多么的不和谐!
(三)、学生的“读书无用”论与教师的爱岗敬业
当前,“普九”任务重,压力大,小学生无论成绩好坏,全部录入初中,不论学生还是老师可能会有一种释负感。学瞎学好反正都会录取,何必吃那么多苦。部分学生晚上上网吧,早上到校就睡觉,个别学生顶撞老师,干扰课堂秩序,老师不能出格制裁,否则会出现扬长而去,出现“老子给你不念了”等现象,或者“国家都‘两免一补’了,你凭啥不让我念书”的现象。有时教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会因为一两名学生的干扰而糟糕透了,甚至一天没有好心情。而现行的处罚条例又显得苍白无力,既要“普九”达标,又要搞素质教育,还要在校内外的各种考试、竞赛中名列前茅,教师的处境着实为难。
(四)、“普九”是普及入学人数还是普及知识。看看我们近几年初中会考的及格人数和全科合格人数,就知道我们的“普九”成果。
三、在当前处境下教师该如何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山,教育工作者是水。山不转水转。教师不能制造厌学者和反教育者。教师的责任就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方法要深入浅出,使难的、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我觉得教师应该有较强的处理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素质:
1、 要敢于怀疑教材,有创新精神,对农村学生不适合教材内容的要敢于变动。
2、 要关注大多数,不要只盯住好学生或前几排座位的学生。
3、 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情况。找出能够让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像一个优秀的家庭主妇,做一锅让老人、中青年人都合胃口的饭菜。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这法那法,不钻研教材就是无法;一知半解就只能照本宣读。
4、 要善于借助教具(特别是自制教具),图画等形象的工具来直观表现所讲内容。
5、 要宽严结合。宽得有度,严得有分寸。一板一眼,严肃有余而幽默不足,不见得有效果,有时候,一句恰当的笑话,经典幽默,反倒能加深记忆。
6、 要重视自身的知识更新,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行中有为、心中有方、手中有活。
7、 要有皮条缠棍的执着精神,注重“罗森塔尔效应”(肯定效应)和“皮革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
以上见解,仅为个人拙见,不针对任何人,切勿对号入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