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的方法很多,在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和平时训练中,涌现了许多绝妙的开头,现加以归类整理归纳,以供大家备考时参考。约94290字。
中考作文系列讲座之二——开篇艺术
掀起你的盖头 倾力打造开头
涟水圣特外国语学校 苏中永
一、写好作文开头的重要性
掀起盖头,在你的眼里一定是亮丽和美好!的确,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万事开头,都要精彩亮丽。作文亦如此,作文开头俗称“豹头”,也有人称之为“凤头”、“龙头”, 那意思是说,开头要像凤凰的脑袋一样,漂亮、优美,不同凡响,有吸引力,能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诗曰:“文章看落笔,议论驰后先,破石出至宝,决高泻千川。”意思是说写文章要特别注重开篇落笔之处,如果下笔便石破天惊、涌现精华,则全篇就如高崖泻水,气势如洪。
明朝诗人谢榛也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同样强调了开篇应以爆竹骤响之势震彻全文。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托尔斯泰是很重视作品的开头的,《战争与和平》的开头,他先后经过15次的反复修改,才感到满意。《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他曾经用了十种不同的写法,最后才确定下来的。
同学们也一定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题目拿到手,却总是动笔艰难,可一旦开了头,尤其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后,写起文章来往往洋洋洒洒,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其实,文章的开头就是整篇文章的门面。商店的门面漂亮,就能吸引来很多顾客;文章的开头好了,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就初中现行语文教材而言,文章不乏经典之作,只要认真的对其开头技巧揣摩推敲,就会从中受到启发。
可见,文章的开头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考场作文更是如此。有人统计过,中考阅卷时,老师们在一篇作文上逗留的时间平均只有几十秒,也就是说有的作文老师们还看不到几十秒。在这么短时间里,你用什么办法使老师能认真看你的作文,没有好的开头行吗?“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好的开头,文章的主体写起来就顺畅的多了。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写好作文开头尤为重要。因为老师阅卷时首先看的便是第一段,所以临考写作时一定要写好开头段,紧紧抓住老师的目光,让老师不由自主的随着你的思路走。
如何利用开头在浩瀚文海中脱颖而出呢,下面谈谈几种常见的开头方法。
二、常见开头法
1、点题开篇
如《我的好朋友》的开头:“我的好朋友郑小川,矮矮的个子,圆圆的脸,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闪烁着快乐机灵的光芒。”
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好处:文章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直截了当点明与题目有关的人、事、物。用此方法入题快,符合读者心理,节省篇幅。
2、媒介引入——名言警句、格言名句、谚语、歌诗词、名人佚事、传奇故事、具体事物等。如:
①用与书有关的名言警句引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
好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其他如《人民的勤务员》的开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日记中一段著名的话,以这段话开头,对后文记述雷锋的事迹,无疑是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②名人佚事导入如曹雪芹、冰心等的事例
③传奇故事如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营等的故事
④歌诗词导入:如《罗盛教》的开头:
罗盛教山上的花常开不谢,
罗盛教河里的水永流不断。
罗盛教村中的人日夜思念。
罗盛教这个名字哟,
会千秋万代地流传。
文章一开头,以诗歌的形式来咏叹,把文章洋溢的感情表露出来。
又如冰心的《每逢佳节》一文开头引用了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入题新颖、感情真挚,点明了思念海外亲人的题旨。
如《大渡河畔英雄多》,一开头就引用了这样一节诗:“啊大渡河!你豪迈、倔强,仿佛脱缰的野马,永不休止地奔向东方!”在引出“大渡河”后,文章就这样自然地引入正题:“每当读到它,我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起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大渡河,想起二十二年前红军先遣团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一幕。”
歌词开头,响彻云际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惦起/曾经最爱哭的你……”一曲悠扬的《同桌的你》从路边音像书店传了出来,那带着绵绵情思的乐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的时光……——《同桌》
⑤具体事物导入
如《我所尊敬的一个人》的开头:
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每当我思想上产生疙瘩解不开的时候,我就捧出我珍藏着的一张照片来。照片上的人,就是我小学时候的老师张先明。
好处:借某一相关事物作媒介,从中引出要写的人或事来,这样的开头能引起读者的遐想,并为故事开拓思路。
3、修辞开头——拟人、排比、对比、比喻、设问、反问、反复等
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的开头“朋友,你到过天山吗?”用的就是设问法。
如《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