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突起,口袋扎紧——谈作文的开头、结尾的创新

作者:江苏省天一中学 宋兰萍  时间:2008/5/8 15:09: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88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可真正操作起来却很难,难就难在创新难。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作文的开头与结尾的创新。
  “万事开头难”。我们平常用得最多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篇点题。这样的开头不是不好,对于打基础的低年级同学或考场作文来说,这样的写法往往是比较保险的。特别是考场作文,最好不要绕太多的圈子。因为阅卷老师每天要改很多作文,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体会你的一波三折。如果是在平时,那就不必拘泥了,完全可以发挥一下。我看,作文开头的创新要讲究“反”、“引”、“奇”三字。
  “反”,反面着手也。比如倒叙,比如从反面提出问题等。例如我班王彬同学在《也许我错了》一文中就用了倒叙的手法。“啪”!爸爸的一个巴掌重重地落到了我的脸上。脸上顿时像烧着了火。我捂着脸惊愕了,眼泪在眼眶里转,爸爸居然第一次打了我。“反”可以造成悬念,“反”可以形成铺垫,“反”可以让人耳目一新。
  “引”,由此及彼也。“引”的关键在于找好引子。比兴手法中的“比”就是一个例子。初一语文第二册 《回延安》中有这样的句子:“树梢树枝 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名言也是一种方法。有一位学生在《记一次古诗歌比赛》中这样开头:诗圣杜甫有一句名言:“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鉴于此,我从小便对古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有,说一件事情,从其他事入手;写一个人,从其他人的评价入手;说一个问题,从边缘入手,从类似的问题入手,都是不错的办法。比如我班沈丹同学在《沉重的代价》一文中就是通过先叙述一件事从而引出另一件事的。她是这样写的:
  表弟正兴高采烈地开着游戏机里的“赛车”,只见他目光紧盯屏幕,使劲控制住“方向盘”,用力“踩油门”,“唰”一下,赛车拉到了250码,我在一旁正捏了一把汗,忽听“啪”的一声,弟弟的那辆车和前面的那辆撞上了,顿时,前一辆车“魂飞魄散”,而表弟那车也“昏头转向”地撞到了路边的栏杆上,车毁人亡。于是表弟又按了“重新开始”键,继续开起赛车来……
  看着刚才“撞车”的一幕情景,我不由地一震,两年前的一次交通事故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奇”,奇峰突起也。开头设置一些悬念,抛一些别人很想过问的问题等等,能吸引读者很好地往下看。比如有位考生在《在轻松中受益》一文的开头就设置了悬念:
  “哈、哈、哈……”愉快的笑声从三楼的教室 里飞出。你一定会惊奇,可这声音真真切切的钻入了你的耳际,你一定会问:“怎么,马上要中考了,毕业班竟会有如此快乐的笑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我们班在开展语文活动。
  不仅文章的开头要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结尾也要注意“口袋扎紧”。所谓“口袋扎紧”有二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对于比较松散的文章来说要做到点题或总结,就像糖果的包装纸,两头要拧紧。结尾不拧紧,中心思想就容易滑掉。记得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这么一个镜头:皇上和刘罗锅在花丛中散步,落英缤纷。皇上随口吟了几句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却迟迟说不出第四句,这时,刘罗锅接上去说:“飞入草丛都不见。”正是这最后一句,才使上文三句十分零散的句子有了归宿,使全诗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口袋扎紧”的第二个方面是结尾的语言要精炼。精炼的语言能使文章嘎然而止,干净利索。比如有一位考生在《我喜欢的对联》一文的结尾就做到了这一点:
  我觉得:自信是点燃火炬的光源,是寒冬的焦碳,是烈日里的凉宁,是成功最基础的内因、动力!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如果文章的本身已经收得很紧了,中心思想也非常突出,那么结尾不妨采用别的方法。比如“深化”和“虚化”。
  “深化”,就是把文章的寓意再挖挖深。比如我班沈丹同学在《我爱妈妈》一文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手法。我爱妈妈,爱她的“丑”,爱她的“傻”,爱她的“小心眼”。我向天下所有的母亲敬礼!最后一句话,就使文章的中心得到了升华,这样的结尾,就能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虚化”,根据文章的内容,留一些问题让人思考,有些事情,故意不写完,留下一部分让别人去想象。这样可以起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比如我班刘畅同学在《寿宴》一文的结尾就是这样:
  奶奶,一个为了下一代奉献了整个青春的人,在接受小辈们献上的一束鲜花时尚且觉得不好意思,而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在接受长辈们的祝福时,竟没有丝毫的惭愧,而且还敢如此放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文章有法,文无定法。”以上几种开头和结尾的创新手法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一些不成熟的体会和看法,肯定说得不够全面,还有更好的方法有待摸索。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最好的头尾,不是最花哨的,不是最怪异的,而是最能体现写作意图、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