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000字。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解读】
语文考试大纲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经典回眸】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 寒塘
韦应物 赵瑕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唯见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略)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策略指导】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一)、形象的内涵
诗歌的形象也叫意象。它是熔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大类。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事物形象包含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和物象(如《蝉》中的蝉);景物形象主要是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客观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诗歌中的意象更多的是指事物形象与景物形象。
(二)、鉴赏策略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例1: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 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
例2: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问: 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例3: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问: 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例4: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 诗中渔翁是一个什么形象?
2、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鉴赏时应抓住事象中关键的动词与形容词,物象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讽喻意义,体味出物象内在的品格与精神气质。
例1: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问:试析诗中小松的形象?
例2: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问:三首诗中蝉的形象有何不同?
3、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一般是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打下的基础。鉴赏时要学会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分析景象所营造的意境,以此来领悟诗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