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论说类文体解说
- 资源简介:
- 约8870字。论说类文体解说
作者:吴承学 刘湘兰
论说类文章,或称为议论类、论辩类文章,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要文体类别之一。宋代学者真德秀在《文章正宗》中将文章分为“辞命”、“议论”、“叙事”、“诗赋”四大类。他认为“议论之文,初无定体”,“凡秉笔而书,缔思而作者”都是议论文。《文章正宗》选录的议论文,包括对策、奏疏、史传论赞、赠序、书信等文体。真氏所言“议论之文”是指广义的论说文,可以涵盖所有的说理论事之作。
狭义的论说类文体,则是指以阐释、议论、辩驳为主的说理文章。由于议论文体内涵的广泛性,历代学者对此类文体的界定,可谓是见仁见智。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将议论文体统称为论说文。论说文又可分为“论”与“说”。 刘勰认为,“论”体的渊源是先秦诸子的学术论文。论体包括多种子文体:“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铨文则与叙引共纪。”指出议、说、传、注、赞、评、叙、引都是论体文,可以用来陈政事、释经典、辨史实和铨文章,对论体文的范畴与文体功能进行了论述。刘勰认为,所谓“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咨悦怿”。说体文是用言辞说服某人,使其心悦诚服。刘勰将“说”的源头追溯到上古三代大臣向君王进谏论说之辞,并将战国游士的雄辩之辞都纳入“说”体。他认为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西汉邹阳的《上吴王书》等是说体文的代表作。来裕恂《汉文典》也将议论文体概括为“论说文”。
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和吴曾祺《文体刍言》将议论文称为“论辨”文。姚鼐将论辨文体的源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诸子学说。吴曾祺认为“论”之名始于古圣贤的问答之辞,如《论语》,不过《论语》之“论”不具有文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