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书牍类文体解说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12/16 22:41:0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约6020字。
书牍类文体解说
作者:吴承学 刘湘兰
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书牍是人们交流信息时用得最广的文体。如《后汉书•蔡邕传》曰:“相见无期,唯是书疏,可以当面。”江南有古谚语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形象地说明了书牍文体的重要性。
先秦时期,制度疏阔,君臣之间往来的文书,统称为“书”。至秦汉时,国家典章制度趋于严密,君告臣的文书称为“诏令”,臣言于君则属于“奏议”,唯有同辈平行交往的文书,才依然称为“书”。如吴讷《文章辨体•书》曰:“近世臣僚上书,名为表奏;唯朋旧之间,则曰书而已。”刘师培《〈文章学史〉序》认为“有由下告上之词,则为奏疏;有同辈相告之词,则为书启尺牍。”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也说:“书牍类,同辈相告者。”可见,书牍类文体主要指称那些平行公文或同辈之间往来的书信。
前人对此类文体有“书记”、“书说”、“书牍”等提法,其内涵略有不同。刘勰《文心雕龙•书记》曰:“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其涉及的文体有书、奏记、奏笺、谱、籍、簿、录、方、术、占、式、律、令、法、制、符、契、券、疏、关、刺、解、牒、状、列、辞、谚共二十七种之多。姚鼐将此类文体称为“书说类”。其《古文辞类纂》认为战国士大夫的当面游说论辩之辞与书信上的文辞具有相同性质,因此他将那些游说之辞也纳入此类,与“书”体并行。姚鼐的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严格来说,游说文辞是一种口头表达,且带有明显论辩性质,归入“论说类”更为合理。如刘勰《文心雕龙•论说》、郝经《续后汉书•文艺》、吴讷《文章辨体》、黄佐《六艺流别》等文体著作都将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作为“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论”并行。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也将“说”体排除,突出具有私函性质的书信体和公牍文书,称为“书牍类”文,并将此类文章分为书、启、移、牍、简、刀笔、帖等文体。清末吴曾祺的《文体刍言》对书牍类文体的界定沿袭曾氏之例,不过他对书牍类文体分目更为细致,列有书、上书、简、札、帖、劄子、奏记、状、笺、启、亲书、移、揭等,约为十四种。今择其要者略述于下。
书
自汉代开始,书具有比较具体的文体意义,但是其内涵很丰富。扬雄《法言•对作》说:“夫上书谓之奏,奏记转易其名谓之书”,说明汉时作为上行公文的奏记也可称书。“书”更多是指亲朋旧友之间往复的信函,此类文体又有许多别名,如尺牍、启、简、笺、札等。
关于书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任昉《文章缘起》认为书始于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郝经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七年,楚国的子重、子反杀死了申公巫臣的族人,巫臣从晋国写了一封书信给子重与子反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