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30字。
“套作”现象值得关注
作者:张凤祥
近年来,考场盛行一种作文,有人称之为“套话作文”,有人称之为“套写作文”,也有人称之为“伪文化作文”。不管哪种说法,都道出了这种作文的基本特点,那就是套用现成材料,虚情假意为文,表述浮浅单一,结构模式固定。2007年浙江省一位考生的高考作文《昨夜西风凋碧树》是对2004年重庆一位考生的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的套改和抄袭。2004年重庆的作文话题是“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2007年浙江的作文话题是“行走在消逝中”,考生竟嫁接组合,套写成了这篇引人关注的作文。如今,这种套写现象在备考的中学生中大量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弊端显而易见。如何找出对策寻求出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先请看这篇套作的原文:
昨夜西风凋碧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
一、李白
是谁?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是的,你的执傲使得原来你该有的高官厚禄都消逝了,然而你并没有因为这一消逝而一无所有,相反,当我们回望当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
二、苏东坡
是谁?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却偏偏选择竹杖芒鞋,踏遍天涯路,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你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所动容,只愿“青山绿水泛秋浪”而超脱。
是的,你的固执使得原本能够才显八方,加官晋爵的前景都消逝了,然而在这消逝中,你达到了让世人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鲁迅
是谁?是为国民麻木,国家不前的彷徨吗?是为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站起而高呼的呐喊者吗?是因不能为国家多做一件事而悲痛的伤心者吗?在那个医术落后的贫苦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留学深造,在医术上有超高造诣,而你却偏偏放弃美好的前途,执意回国,并弃医从文,为刘和珍君而呐喊,呼“忍看朋辈成新鬼”。你的笔尖直刺向敌人的心脏。是的,你义无反顾使你承受敌人泼来的污水,使你失去了光明前景,然你却在这消逝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国人的景仰,得到了民族的肯定。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这些行走在消逝中的伟人,在无尽的消逝中得到永生。
单看这篇作文,构思立意、引用事例、结构安排、表现主题、抒情文采等方面确有可圈可点的长处,而且是在考场应试时一挥而就的,更是难得。但是从2004年至2008年几年的阅卷统计来看,此类作文俯拾皆是, “套话作文”成了考场作文中非常流行的新“八股”,这种专为应付考试而生的应景之作,是积木式的思维僵化、感情虚假的作伪文章。此类文章泛滥,已经对正常的作文教学形成冲击,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一、“套话作文”的特点与弊害
1、选材固定化套话作文所选用的材料单一固定,都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事例,而且几乎没有例外地集中在各个朝代那些名气大、影响深,既爱国又忧民、欲积极出仕又又为世俗所不容,既才识过人又豪气盖世的十余位名人身上。屈原、庄子、项羽、司马迁、陶渊明、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苏轼、陆游、李清照、曹雪芹等是套话作文材料事例的常客,而以屈原、陶渊明、李白和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中的“四大巨头”。 这些人物事例的最大特点是陈旧而烂熟,远离如今变革的时代,脱离现时真实的生活。
2、主题万能化非常集中的这些人物事例成为考生随心所欲恣意使用的“主题万金油”,上自忠君爱国下至成名成才,大到治国安邦小到修身养家,远到建功立业流芳千古近到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无论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保奥运,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想要表现什么主题,这些“万向材料”都可以拿来引用论述、敷衍应对,成为地地道道的几乎无所不能的“万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