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们”为题的话题作文佳作选
- 资源简介:
- 约7060字。相对兄弟姊妹成群的父辈,“我们”是“独生一代”;
相对“70”后、“80”后,“我们”是“90”后;
在外地来沪人员的眼里,“我们”是“上海人”;
对于参加2010年世博会的中外宾客来说,“我们”是“东道主”。
“我们”是——“志愿者”、“高考生”……
请以“我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我们”的范围自定。②大段引用本卷阅读选文视作抄袭。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写成诗歌。⑤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命题意图:以“我们”为题,似乎是对上海秋季高考的生硬模仿。但我们不是这样认为的。我们觉得有必要在这些孩子们即将成人之前,让他们认真反思、审视一下自身。在2008年秋季高考作文试题的提示语中有这样的话: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实际上,这句话中的“我们”是“我”——这是现代汉语的一个特点。指的是平时这些小皇帝们大多关注的是自己,而且这里的“关注”还含有贬义,指的是“自私、自怜”。所以,我们认为回过头来,以“我”为圆心,写一写“我们”可能也很有意思,很有意义。
中央电视台有“我们”栏目,北京大学有“我们”文上有“我们”网站,早年有“我们”文学诗歌流派。目的无外乎展示或显示“我们”的个性、追求,有特立独行、反叛、另立山头的味道。现在,我们要求写作“我们”这篇作文,前面给了些提示语,旨在引导学生们认识自我、反思自我,为自我定位,思考自己的未来,最终提升自我。引导他们体会到“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有意识地塑造更好的“我们”。从“小我”走向“大我”。
在写作的时候,当然可以跳出“我们”,从他人的眼中看“我们”;也可以以“我们”的口吻为他人(甚至他物,拟人的手法)代言——写出“我们”这个群体的特征、个性,写出“我们”这个群体命运、前途。只要界定清晰,描述真实,认识深刻,表达准确都是可以了。
上海高考作文一直鼓励学生写作真情实感,因此命题时对题材和文体一般不做限制。“我们”这道题目也是这样,只要善于观察、经常思考,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就一定能写出很好的文章出来。相反,那些平时不努力,靠背范文撞大运的同学就会感到很困难,因为确实没办法“套”啊!
令人欣慰的是,本次考试涌现出了一批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如——
我 们
我们是最耀眼的朝阳,我们是城市的“新新人类”,我们是反叛与正道的“产物”,我们是“90”后。
当大多数人还在观注着“80”后的那些抑或辉煌抑或夺目的成绩后,孰不知,一群更加叛逆的少年门正在悄悄生根发芽。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年仅17岁龙请泉勇夺男子48公斤级的举重金牌,在众人欢呼的同时,也让我们注意到一点,他才17岁。
诚然,如今的奥运会乃至整个社会还是“70”,“80”担起重任,但我相信,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将是这个社会的顶梁柱。
在多数人眼里,“我们”只是一群“被宠坏的孩子”,“我们”是家长的“米虫”。可是这样的评价对我们是如此不公。
看看“5•12汶川大地震”时的“我们“吧。”“我们”拿出零用钱,压岁钱,谁也不皱一下眉头,我们撩起袖管,虽然这当中只有少